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渴望象梵高那样去生活

(2006-10-23 15:52:14)
       对梵高的了解并不多,好像在十六岁左右读过一本《渴望生活》的书,是详写他的艺术生活的,虽然当时读后很是感动,但毕竟年龄太小,只能读通并未读懂。
       幸运的是,国庆期间在音像店里发现了这样一张碟:《梵高的生与死》,封面上还有这么一行小字:《村声》杂志称:这是一部难得的真正触及天才灵魂的作品。
       今晨,想到我的戏怎么也得到下午才拍得着,不禁一阵兴奋。一骨碌爬起来,狼吞虎咽的喝下一杯水,胡乱地把头发抓成一个鬏鬏,轻快地把双腿盘进沙发,随着“咔巴”一声,碟片被放进仓内——片子就要开始了,我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优美的音乐,比绘画还讲究的画面,镜头里那一幅幅灼人的《向日葵》,那些在阴暗房间里的《食土豆者》,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悲哀。
       生活上一直都无法自立的,靠弟弟提奥接济的梵高,必须得忍受世俗社会的误解、极端的孤独、贫困,内心的煎熬,所以他一定是悲哀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又是幸运的:在放逐与自我放逐中,他自觉与不自觉地摆脱了世俗生活的各种干扰,绘画变成了他唯一的交流,变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是他内心激情的外化。他活得要比许多“艺术家”纯净得多。
       是啊,悲哀的到底是他,还是面对无数诱惑的我们?
       梵高的画,饱含激情,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使每个看过他的画的人,都不难感受到那灼人的温度。由此可见,一件艺术品最可贵的是里面的质朴的真情,而不是那些哗众取宠的噱头,以及那些为了票房,不顾尊严的、街头谩骂般的炒作。
                                   盖丽丽 2006 10 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匆忙之间
后一篇:再说几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