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长谈》读书笔记(一)
(2011-08-03 15:22:37)
标签: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笔记文化 |
分类: 读书 |
说文解字第一
传说仓颉造字,考古的源头还是甲骨文。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的胛骨。商朝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在上面刻字记录之。后来又有金文,甲骨文是“契”,金文是“铸”。除了这两种后来还有“书”和“印”等方式。
晋以来有了四声。
象形字: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但如果画出那物的形状,便是象形字, “文”是指独体字,如“不”、“才”、“一”等;“字”是指合体字,如“甭”“忐”等。
假借字: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字,比如“其”加“月”为“期”,加“鹿”为“麒”。
秦以后都只是书写的演变了。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小篆后有隶书,隶书的原意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员看的,虽用小篆但写的多了不免潦草,最终演变成为隶书,汉以后又由椭圆变为扁方,敛笔转为挑笔,是所谓汉隶。后来隶书又演变出草书。
周易第二
传说八卦图是伏羲氏画的。商民族占卜时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然后根据甲骨的裂痕来判定兆象,然后将卜的人、日期、问句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就是卜辞。牛骨用的多,龟甲很少。而到了农业社会,牛骨也不易得到了,就用蓍草,它是一种长寿草,阅历多便知道的也多。方法是取一把蓍草看是偶数还是奇数,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便认为是神秘的东西,现代人嫌恶奇数喜欢偶数也许是那时候巫术的遗迹吧。后来从蓍草的排列悟出整画和断画,便是八卦的基础了。用蓍草叫“莁”,用甲骨叫“卜”,大事用卜,小事用莁。《周易》原是一部切用的莁书,易就是简单的意思。战国末期,《周易》变成了儒家的经典,并从新的角度给予解释,便是《易传》。八卦由数目的巫术演变成为数目的哲学,易,又引申为变化的意思。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叫“命”。尚者,上也。秦始皇焚书后,汉文帝鼓励人民献书,便有济南伏生壁藏《尚书》并用以授徒,文帝派晁错去学习。孔子后代孔安国又献出家里壁藏的《书》,即《古文尚书》。
《尚书》的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用上帝和祖先来教化人民。
直到清中叶才去伪存真的,考证出了部分真正的《尚书》,中间经了多人的篡改,因了各种由头。
诗经第四
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按照有无乐器伴奏划分。手舞足蹈原也是为了打拍子。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应该就有了歌谣,有文字后记录在册,到了战国时期,贵族衰落,其所雇佣的乐工也散走,乐谱逐渐亡失,剩下了300多首唱词,便是后来的《诗经》了。今《诗经》共计三百一十首,其中六篇有目而无诗。
诗言志,古字“诗”就是左“言”右“志”。
“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夏,地域名称。“颂”就是舞蹈的样子。
三礼第五
许多人家里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便是“礼”的根本。
儒家的礼治主义。
《仪礼》、《礼古经》、《周礼》合称为《礼记》。
春秋三传第六(附国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因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各国都有春秋但传世的只有《鲁春秋》一部。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哀公十四年获麟,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变成这一段时间为“春秋时期”。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第一部通史。
孔子死后徒弟们教授传播《春秋》成系统的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即《春秋三传》。《左传》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晋范宁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
四书第七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
《易》、《书》、《诗》、《礼》、《春秋》即《五经》。
唐代有《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
宋代有《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大学》是孔门入门的书,从中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不偏叫“中“,不易叫”庸“。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
《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等共同编定的。孟子说话英气,有圭角,不如孔子温润,所以次于孔子一等,称“亚圣“。
朱熹为了诱导初学者还为了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用尽毕生精力注解《四书》,后来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