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的学问

标签:
农耕种地学问杂谈 |
分类: 研究 |
春暖了花开,清明已过谷雨将至,又到每年一度的播种时节了。很多城里人去郊区花钱体验春耕的“乐趣”,还有一小撮人去郊区花钱承包几分土地,让当地农民帮忙种些庄稼,自己每到周末就去侍弄地,偶尔再买点农副产品回来,乐得屁颠屁颠的。这怎么都让人觉得有点矫情。
春耕播种是一个非常辛苦而细致的工作,不可能像电视上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拉几下裹了红绸子的纤绳就能种上庄稼!这些工序我小时候基本都体验过,不仅体验过而且在劳动过程中还要经受了爷爷数不清的训斥,现在回想起来,对这些农活儿仍旧都没有多少好感,只“思甜”不想“忆苦”。
大致说来,播种程序约分为五步:耕、耙、耢、耩、砘。
一、
用犁把土翻松。耕地就是把一冬天已经快板结的土地翻开,使其松软,一般耕地之前要先撒粪肥,耕地时土翻过来就把肥料盖在土里了。
耕地时一牛在前拉犁,人在后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身体作前倾状,因为要控制犁吃进的深度就要使着劲往下压。
耕地中间休息时,爷爷会用瓦片刮犁上沾着的土,再用鞋跟蹭,最后锃明瓦亮为止。曾经有一种曲艺形式叫犁铧大鼓,就是敲打犁片出声当作伴奏乐器。
《天工开物》里关于耕地的插图,几千年来大致没变。
二、
把耕完的大土块碎裂成小块,使土地平整。
小的叫耙pá,就是猪八戒扛的那个东西,那是将ba不到的土块用pa再给粉碎一下。
钉耙图。从图片看这个耙头和耙杆的角度是90度,那作用就不是上述所说了,我乡的耙子都是耙头和耙杆成45度角。
耕完地就要马上耙,作用1:把较大的土块耙小;2:将耕土内的杂草、上茬的烂根耙出,有防蝲蛄作用;3:还有平整土地的功能 。
耙长得像个“A”字,木制,等距离钻眼,有铁质耙齿像凿子,牛在前边拉着耙,“A”那一横杠上蹲个小孩,如果蹲个大人牛拉起来会比较费劲,若放块大石头则容易掉,再说搬来搬去也不方便。一垄耙到头转头回来耙另一垄时小孩下来,大人用手提起横杠,让牛轻松转弯,小孩则趁机快速从耙齿上把杂草、塑料纸等杂物扣下来,扔掉。
这个环节远远的看起来似乎很惬意:爷爷牵着牛在前边走,我蹲在耙的横杠上,两手抓住楼主来的耙齿上缘,显得相当轻松。
《天工开物》里关于耙地的插图,几千年后演变成A字形状,阻力小,所耙的面积不变。其实这个牛拉的农具看上去更像是耢。
三、
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长方形,用来平整土地。不至于把翻出来潮湿的土壤变干,专业术语叫“保墒”。
一般是一人一牛完成,人站耢上,从后边牵着牛的绳子,一来控制牛走的路线要直,二来抓着缰绳不容易摔下来,并且在行进中两条腿要交替使劲,让耢不能平直的前进,忘了什么道理了。
这个环节远远看起来更是休闲,人像站在水面上一样,其实技术含量更高,小孩子根本干不来。
四、
用耧车播种或施肥。
因为经过耕、耙、耢以后,土块也粉碎的较均匀了,土质已经非常松软,这时如果所播种的种子需要深埋就用牲畜拉,如果需要浅埋就直接用人拉,前边拉耧,后边一人掌握耧车顺直,别歪,再一人将种子顺入耧车的“嘴”,通过“嘴”种子顺着耧管进入地里面。再后面一个人用脚将耧出的一道沟两侧的土堆到中间,将种子埋实。
牵牛一人,掌耧一人,抓种子一人,埋土一人。
人家播种花生,前边耩完回家了,后边就会有孩子从土里再扒出来吃,所以一般都在耩之前先把花生种子喂上农药再播种,一防顽童二防蝼蛄。棉花则是先要把棉籽发芽才能播种。
三齿耧车图,我乡独齿的较多见,因为这三齿播种的庄稼每行之间间距太小,庄稼长大后不易通风。
五、
耩完地之后用来轧地的农具,用石头做成。
砘长得像个偌大的石头算盘子,中间的眼里穿过一个圆木或铁环,用绳牵在播种的地方拉着往前走,先前是怕土不够松,现在是恐土不够实,砘完,播种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旧社会的人溺水死亡,一般都是自愿或被迫的在身上绑缚了这个玩意。
怎么样?种地很麻烦吧!
其实这五个步骤在辛辛苦苦一年的老农民那里只是一个小的开端,后边的事还多着呢!庄稼长出苗来要拔苗(去除多余的,省得它们占用资源),除草,浇水,耘地(锄草兼松土),施肥,打药,捉虫,一直到收割、打场,最后入囤才算功德圆满,一年也到头了,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乡教育孩子的常用语就是:“念不好书让你回来种地”,一般的孩子只要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听到这句话一定是魂飞魄散,赶快埋头苦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