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小娴《悬浮在空中的吻》也谈爱情经济学
(2009-03-10 08:21:00)
标签:
张小娴悬浮在空中的吻爱情经济学女人情感 |
之前看过FT中文网上有专栏作家写过“爱情经济学”,甚感佩服:一是人家能有这样的视角,二是确实对“爱情”“经济学”两者皆有研究。对我来说,再写这样的东西,只能是山寨版的了,而且,对“爱情”和“经济学”都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不过,还是想试一试这么来写。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悬浮在空中的吻》书中,《不是恨晚,便是恨早》里说到的两个人“恰恰相逢在适当时候,那是多么没可能的事”,其实就是经济学里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谈恋爱,做其他任何事,大概都如此的。要信息充分对称,那就大概真的是和谐社会了。
《狗儿比男人好》,不知道女人看了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这个离婚男人看了,一个感触是,比价系统有些问题。配偶能不能替代母子关系?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相同的;那狗儿能不能替代男人,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更是相同的了。当然,在“气”头上,说几句调侃的话,对女人来说很有可能。这时,真拿狗儿替代了男人,只能算是冲动消费罢了。
不管什么情况,“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坐在角落里,餐厅的角落总是首先被人坐满的”。《只想坐在角落里》,从感情来说,可以保护爱情的神秘;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大张旗鼓送上999朵玫瑰这类激进措施只会导致对结果的期望过高,其风险无形中会增加失望成本。而保守的做法,总是得失两相宜的策略。
“如果你开心和悲伤的时候”,《首先想到谁》?这确实是个很好的评判标准,类似于满意度问题,你要的是客户满意度还是员工满意度。按照常理,所有企业都应该关注客户满意度吧,豪尔·罗森柏斯却说,“员工第一,顾客第二”。想想也是,客户大概是可以跟你同享福的人,因为你好了,他就愿意你更好,但是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呢,你才会更清楚的意识到,那些不离不弃的员工,才是你真正的拍档。看来,选员工与选爱人,是一样的。
《女人和她妈妈》,当一个人“女人”在恋爱中时,她的价值判断原则是利益最大化,所以,这时“女人”会认为,“我喜欢的男人是与别人不同的”,“我比你了解他,你怎么狗眼看人低?”;等到“女人”变成“她妈妈”时,她的价值判断原则忽然发生了180度转变,变成了损失最小化,“她发现丈夫和她爸爸竟然出奇地相像,他们都拥有同一堆缺点和劣根性”。其实,婚后的那个男人还是婚前的那个男人,只是判断角度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