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然大学乐水行自来水杂谈 |
今天,通知里说是自然大学“乐水行”年终总结和新年规划的一天。我便以为,今天就不用再走水了,所以穿了件上班的风衣。结果去后,所有人都觉得我穿的少了,其实也不是。只是,在柏林寺(据说是雍正的私家寺庙,如果在繁花似锦的夏日夜晚,里面风景的想必是满庭芬芳和百虫和鸣了)——这个雍和宫东不到200米的寺庙里,绿家园的办公室就占了里面的一小间,屋里暖气不足,我就显得单薄了。
好在,屋里的气氛很好,不时有新到的人加入。今天上午,主要的议题是听探路组的张俊峰老师讲北京水系和未来的行走规划。他先给大家讲解,2020年北京规划中的城区都是个什么范围,接着又描述了现代城市运转,最终所赋予每个环线的功能和特点。最后,又将北京五环以内的河流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真的,要不是他这么一说一画,还真不知道这个城市五环里居然还有55条左右的河,而且多数还是能看到和找到遗迹的。在画出这些河流的同时,张老师也把这些河的功能做了概述。
据张俊峰老师的介绍,目前北京只有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这三大地表水源,但这三大水源实际存水量每个也就只够北京1700万人一年的用水,因为每个水库的可饮用库存水也就是1亿立方左右,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存水都不足实际可使用库容量的1/30,这些数字太惊人了。实际上,现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吃的都是地下水(跟很多北京人通常认为的在吃密云水库的水的印象相差甚远),而地下水超额开采所带来的危险,如地面塌陷,想来大家都很清楚,但现实就是这么严峻。听了张老师的那些讲解,就特别对下午参观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有了更多的感触。
在张老师,毫不客气的说,应该是张教授(他也是被自然大学正式聘请的教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已到了午饭时间。上午自然大学还有一个主要议程,就是聘请了六几位资深的河流、动植物、水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为自然大学的教授。座在我边上的是王建教授,他应该是河流方面的专家了,头发已经花白,在张俊峰老师讲北京的河流时,还在认真的记录。包括之前一起走过一次的杨春林老师,也在随时给张俊峰老师补充一些内容。他们几个教授,都发表了对参与自然大学“乐水行”的感言,看的出来,尽管活动不以他们为主导,但他们还是非常乐意奉献他们的知识和智慧的。
在特聘教授发完言之后,班主任张祥老师又跟我们五个会开始时宣布的“专业委员”做了简单的沟通。这时,大家纷纷去找自然大学的冯(永峰)校长签名,因为他在07年有了“大丰收”,一下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不要指责环保局长——从北京看中国城市环保出路》,另一本是《环保——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作为书的作者,他毫无私心的让大家免费获得这两本书,但这个善心随之也给他自己增添了一个小小的“麻烦”,就是所有获得他的书的志愿者们,都想要他签名,最后签的他直说手酸。
原本以为(因为通知里也只写了以上的事项)上午开完会,大家按惯例聚餐后就散了。但张俊峰老师在讲课时就说,一定要去东直门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去看看,因为今年是北京自来水厂诞生100周年了。听到这,大家的兴致都起来了。
在乐意融融的聚完餐后,大家就又在雍和宫北墙外的北护城河的桥上集中了。张俊峰老师在上午时就一再强调,“乐水行”一定要每次都走水,哪怕他一个人,这点让我肃然起敬。我后来在回家的地铁里,也跟冯(永峰)校长说了,这种公益精神,应该坚持和弘扬。所以,去自来水博物馆,也自然而然是要沿着河走过去了。从结了冰的河水颜色里,隐约能分辨出,下面的河水是淡蓝的。后来张俊峰老师解释说,这算是北京四城区里最好的水质了,确实的。
尽管今天这段从雍和宫到东直门一公里左右的河道没花多少时间,但还是看到了一些“意外”的景象。原本已经消失的亮马河发端部分,现在又在重新开挖,而这一段,正好在东直门往三元桥的高架桥下。不远处,据说有个早市,主要交易笼养鸟。不知道未来,这个地方是否真的能成为城中一景,但真不希望看到的是随处的笼养鸟,及被垃圾覆盖的河流,但愿吧。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在哪里?”我问一个从小区里的中学放学出来的同学,他摇摇头。张俊峰老师又用“清水苑”问,那个同学才说,就在那个院子里。等我们绕过沿二环的大排楼房,进入“清水苑社区”后,才看到有博物馆的样子。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的牌匾,似乎跟自来水的历史一样长了,已经斑驳了。在经过一个大操场一样的地方(其实里面设计了一些自来水公司里用到一些管阀,作为雕塑,以告示人们,这里是个博物馆),又穿过一个月洞门,进入一个院子,迎面却是一个大烟囱。同行的一位志愿者说,怎么是个大烟囱,因为这个院子外是一群豪华商业楼,这个烟囱显得很不协调。等我们走过去看了铭牌后,才意识到,其实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那些外表时髦豪华的商业楼,而是这个烟囱,因为它才是见证了中国自来水百年历史的文物——建于1908年的汽机房烟囱。当时没有电力,只能靠蒸汽机来输出动力,把水从地面打到水塔上去,而这个烟囱,是当年蒸汽机房里的。尽管已经是100年的建筑了,但看上去似乎仍在使用的一样。
在绕到南向的正门以后,才看到门额上又挂“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的匾额。推开褪色了的木门进去,迎面门额上用繁体字写着“东直门自然水厂”字样,一下子把我们又拉回到了过去。在“东直门自然水厂”匾额下方,是一个地道的口,听负责人介绍,那下面是当时的机房,现在还保留着原样。
往里走一进,展厅摆满了清朝时期取水用的各式用具。左侧的展览室里,展出的是清朝慈禧时期,批准开建自来水厂的各种文件。那些历史文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慈禧对自来水这样一个事业,居然想到了“官助民营”(原词忘了,大概是这个意思)这样一个经营方式,而且还鼓励股份制方式搞自来水。这个“东直门自来水厂”的董事长实际上是个天津卫的官商。从文物复制品来看,当时的“东直门自然水厂”水塔,设计非常漂亮,也很雄伟,至少跟现在的中央电视台电视塔一样,成了当时北京城的一景,因为七十多米高的一个建筑,在清朝时期,肯定是个大景致了。
往里走有两进展厅,两进之后,就到了21世纪,北京已经拥有18座自来水厂,供水面积达600多万平米,而在100年前,“东直门自然水厂”一开始只有300户专供户。里面的变化,一目了然。
在参观完北京自来水博物馆里最现代化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图后(二环三环四环可以分别显示供水系统的地图墙),我们盛情邀请给我们讲解的博物馆负责人,跟他一起在博物馆门口合影。事实上,如果我们下午不过去,也许他不一会就闭馆了,因为进门时保安就示意过时间不早了。而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也已经感觉到,尽管这个博物馆足够让每个来参观的人了解自来水的历史,也很容易让每个参观过的人意识到,节水对这个城市的重要性,而且,2008年也是“自来水”在中国诞生百年,再加上,它的新主人,那位负责人,对它饱含热情,即便如此,我们这个城市里的人,对它还是很陌生,包括那个在近在咫尺的中学里读书的同学。
出得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后,我又注意到墙上“清水苑社区”那几个字,忽然有种复杂的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轻松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