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务时间》现场录制中的5个问题

(2007-10-25 21:20:39)
标签:

影评/乐评

商务时间

 

来源:沃华传媒网

 

作为一个做过电视的人,看电视录制现场的眼光自然会跟其他来捧场的观众不同。对于今天这期主题为《城市营销》的节目现场,我总结了几个问题:

 

一、环节设置似乎没有问题,但始终没有高潮部分。不管是开始城市代表的自我介绍,还是后来特邀嘉宾的入场对话,都没有必然的启承转合的关联。也许只有在后期制作完了,才能发现,反正现场是感觉不出来前一环节与后一环节的必然性的。

 

二、我感觉节目组希望这个谈话节目气氛尽量轻松,但实际上这期得到的却是不协调的轻松。从“城市营销”这个主题,以及来的嘉宾主要是市长县长来看,很容易走到“正”的感觉里去,所以大家看到的嘉宾发言,基本上还是他们习惯的开会发言的那种气场。而作为男主持人的央视名嘴马斌一直想以诙谐甚至冷幽默的勾连,来打破现场的“冷”气场,但任凭马斌怎么调侃,怎么使法让嘉宾和观察团成员放轻松,但结果怎么也改造不了嘉宾和观察员的气场。结果是主持人一种气场,作为嘉宾的市长县长是一种气场,作为观察团成员的点评专家和观察员又是一种气场。这样,现场肯定就难于出现真正“热”的感觉了,尽管女主持也在配合马斌拼命放松嘉宾的状态。

 

三、一个来回的对话时间过长。尽管对于一些没有太多电视对话经验的嘉宾来说,要妙语连珠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应该想办法用环节设置来改变对话的精彩程度,比如台上嘉宾跟台下观众的互动,或者跟观察团成员的随时互动,这样不但可以随时调节现场气氛,还可以打破话头长时间在一两嘉宾手里而导致那些长时间不发言的嘉宾失去状态的现象出现。这一点在我看过的《赢在中国》总决赛现场录制中,环节设置的就不错,不会让一个嘉宾的发言超过3分钟。

 

四、主持人的调侃让我感觉有些意外。我曾经做过某个卫星频道的审片负责人,我大概知道主持人调侃的边界是什么,但马斌今天的调侃中,似乎有些网络语言的味道,我不知道是纯粹为了调节气氛,还是别的原因。或者说现在CCTV对于嘉宾或主持人的调侃有了更宽松的环境了,也未为可知。

 

五、缺乏“意外感”。不管是做纸媒还是做电视,如果一个选题确定下来,最终文章或节目呈现出来的主要亮点都跟选题中设想到的一样,那这篇文章或节目不会很吸引人,因为人家都能猜到结果那还有什么神秘感,只有想象不到的场面或环节才会真正让人眼前一亮。今天现场有两个从陕西临潼来的耄耋老人,是两个环节设置之外的人,如果他们的语言再朴实生动一些(也没办法,你让他们随便说他们也不敢啊,又是在CCTV,又有父母官在场),就是一个小亮点呢,但事实上却没有成为亮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