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浪科技有报道说,任职刚满1年多的大旗网总裁兼总编辑马晓霖将离职。作为原《环球》杂志社总编辑的马晓霖,想来通过1年多对网络这一“新媒体”(其实网络媒体已经不新了,关键是大旗网跟新浪这样的网媒还不太相同)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代价却是离来。
我们知道,网易也是在去年,200万热热闹闹请来《环球企业家》杂志原总经理兼执行主编李甬做网站总编辑,到目前快1年半过去了,目前还没有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可以证明,李甬去了以后,网易作为门户的品牌影响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再回想另外一个跨媒体事件。今年6月,原《南风窗》杂志主编陈菊红被腾讯网请去做网站总编辑。尽管跟李甬比,腾讯和陈菊红均没有拿这件事来炒作,但想法当然是很明显的,希望跟网易一样,借助在传统媒体里成功人士的加盟,来改善网络这一半新不旧的媒体的命运。
马晓霖的离职,并不能就此得出,传统媒体主编到网络媒体必遭滑铁卢,这样的结论是武断的,毕竟人与人有差别,网站跟网站也有差别,成功有其偶然性,不成功同样有其偶然性。但马的离职,确实把一个问题摆在了所有媒体经营者的面前——新旧媒体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是否能够兼容?作为在传统媒体里熏陶多年(上面说到的三位,当然对传统媒体更确切说是传统纸媒体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和高效的执行力)的主编,在新的肌体里和竞争环境下,是否仍旧能保有对新肌体来说是独到的判断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就值得商榷了,毕竟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否则,成功的可能也就不是新浪和搜狐了。
每当一个媒体碰到这种问题时,总让我思索2001年我参与《经济观察报》创刊时的情形,当时,我们那拨人,从团队中每个人的业务水平,包括对办报理念、个人预期,以及竞争的理解,都相差悬殊,但结果却是让所有人“都惊讶的”成功,我的一个深刻的体会是:我们那拨人拥有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没有那种创业的精神,作为文化人的种种差距就不可能消弭;没有创新精神,不是打不过竞争对手,就是被自满而绊倒。
现在看一下几个门户,包括大旗网这样还未上市的网站,目前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严明的管理体系,这是好事,表明肌体开始成熟。如果他们还能找回2001年《经济观察报》刚创刊时的那种精神,或者关联的更高大一些,找到红军长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那样的精神,我不相信,一个事情会达不到目标。
当然,合适的领导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仅仅依靠一个领导人,那肯定是达不成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