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进你的文字里
一直想写一下对一个朋友文字的喜欢,和读他的文所引起的感触与共鸣。对他的文字,与其说是喜欢,毋宁说是一种相遇时的惊喜,宛如经过了跋涉、满身尘埃的人,遇到了一方清泉,那份清凉与惬意可以涤心荡尘,让人疲累俱忘。
网上的一个朋友郑重其事向我推荐了他,打开他的博客,未及读文先自有了好感。他的博客很朴素也很安静,没有繁杂的修饰,没有人声鼎沸的喧嚣,一篇文章最多的点击量也不过五六十。博客题头粗砺的树干及日历上轻轻摇曳的风动草都让人喜爱,这样的版面装饰本身就是一种氛围,清新、静谧、优雅,好似装帧古朴的书屋,徜徉其中,即使不为读书而来,却也忍不住信手一翻。
他的文字,细腻、流畅、美丽,如丝如帛,如行云流水。看着这样的文字,莫名就有了揽它入怀的冲动,古人曾有金屋藏娇之说,在我眼里,这样的文字可拟“阿娇”,可品可读,亦可藏。
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是《台州一株紫藤花》,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和佩弦楼的一株紫藤。当初看到文章标题我即微笑,心中有了一种熟识,因为我也写过一篇《紫藤萝》。那是看了紫藤花的图片、受了宗璞先生《紫藤萝瀑布》的启发写成的,记得我写过这样的句子:“你,千万里之外,梦里相约。抬眼时,四目相对:哦,原来是你。”这是从张爱玲关于人生之缘的名句幻化来的,所表达的正是一种相识相遇之缘。面对着他的台州紫藤花,我忍不住想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台州那么多花,缘何独爱紫藤?佩弦楼那么多物什,缘何独用紫藤串起对先生的感怀与思念?
真实的紫藤花我没见过,不知在台州的街头看到,我是否会踯躅、徘徊、恋眷和忧伤。或许不会象他一样借物凭吊,抒发对先生的怀念及追思,我所看到的或许只是紫藤的美,我一直在猜测着:如果仅仅对着紫藤的美丽,不知他的感想又如何?他的笔端会流出怎样的情感?会象我一样,对美,竟生出了一种忧伤和绝望?再美丽灿烂,也不过一季,花开终是谢,怜惜犹不及啊。
我是看过一场花殇的,此后经年都不能忘。记得那是一个春日,蒙蒙细雨,有轻风。我在山边的桃花树下,看,至不能呼吸。轻风细雨里,桃花飘飘摇摇,纷纷坠落。那么优美、那么震撼,二十岁的我,面对着一地落花,是捧是捡、是怜是惜皆不能够,只能睁大了眼,在心底影印这一切。好似跌落地上的,不是桃花,而是我素洁、晶莹的少女情怀,至此我明了,花开堪折直须折;我也释怀了,暗恋是一朵心花,开过终须谢。
再读他的《多少月饼在路上》,朴实的文字蕴含了使我眼热的力量。客居他乡,有多少乡愁压在心底,却因了他文字的挑动喷薄而出?是以,我写了《昨夜》,象电影的特写一样,选取了几个画面,想表达出父母慈爱、我的乡愁乡恋。最深的情感蕴藏在这样的话里:“娘说,燕子恋旧巢,明年会再来”——燕子尚恋旧,人何不思亲?“娘问我,在外可习惯?我回娘,习惯,习惯;娘嘱我,在外莫想家,我说,不想,不想。”——人在他乡,即使不习惯世情冷漠,即使过得不如人意,又怎能对亲人明言?旅居他乡,即使嘴说不想家,乡梦又何止千遍?
等读到他的《文字的香艳》,我有了一丝怨:这本该是惊艳的文字,缘何说是香艳?文字,真如美女般让人顾盼流连啊。他文中引用的文字:“我无从安慰,却也不叹息。隔雨想望,焉知非福?”“夜的骨髓里,是谁的眼泪潸然扑落枕上,如夜鸟惊飞?人无言。”“夜深沉。丝雨歇。笙歌罢。热的热,凉的凉,似水而去的,不是流年,而是梦的影子。”他喜欢,说是具有骨质的穿透力的文字,我亦爱,可谓心有戚戚。
对于文字的惊艳,我读过邵丹的《燕燕于飞》,她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年轻女子,文字清新脱俗,低回宛转,有余韵绕梁之功。她的一位朋友为她的散文集写的跋,标题就两个字:惊艳,我自认为,她的文当得起这两个字。
“心小小的,却从四处漏进孤独的风,撞来撞去,到处洒下响亮的回声。”
“淡淡的蓝天渗着乳白色,放眼尽是牛奶般的温柔。”
“雨虽然不大,却下得流畅,一直流到黄昏。”
“有一天黄昏下起了细雨,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所写下的文字,一段一段都不长,参差排布如燕子的飞翼,我想起一句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文字所组成的形状本身就很美,简直可以不去理会究竟写了什么。这是形式的美。”
“夜深时分,明月横空,清光普照。景象开阔起来,仿佛天地顿为之分,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半月如玦,正好来绾夜之长发……”
这样的句子在文集中频频出现,如闪光的珍珠,装点着一篇篇美文。喜欢这样的句子,因为它的隽永,它的意味深长,
就象倾城的美女,让你不由自主地频频回顾。
文字本身平淡无奇,在你、在他的手里都一样,可经过作者的巧裁细剪却会变成不一样的美丽,让人留连、赞叹和向往,读之,如同穿行在开满鲜花的小径,揽满眼秀色,闻淡淡花香。而对于朋友细腻流畅、满怀真情的文字,我沉浸其中,又有谁会不理解呢?
朋友的真名该叫卫,网名地乡一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1183810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