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序(朱志荣)

(2015-04-14 19:12:22)
标签:

股票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序

朱志荣

惠芳的《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她嘱我写一篇序,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感想和我对于本书的一些体会。

惠芳硕士期间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写的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她2006年报考我的博士生,我那时正集中研读现象学美学著作。从2000年开始,我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9位硕士、3位博士选择现象学美学做学位论文。在此背景下,惠芳前期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基础,是我所感兴趣的。录取后,她就确定了继续研究杜夫海纳美学的方向。本书正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在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影响下,盖格尔、海德格尔、英伽登、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人将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运用于美学领域的研究,被称为现象学美学。如果说,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的方法,受到了一定指责和批评的话,那么,有一种共同的声音说,现象学的方法尤其适合于美学研究。胡塞尔在致霍夫曼斯塔尔的信中说:“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世界对他来说成为现象,世界的存在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出于对胡塞尔的认同,日本学者金田晋的《现象学》也说:“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联系。”日本学者的另一位学者大西克礼在《现象学派的美学》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意向性概念与美学就有着相通之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就包含着明显的意向性因素——能动的、有目的的、指向特定对象的活动。如果把现象学运用于艺术作品研究,则可以理解为,一要把作品的起源和存在的客观环境悬置起来,摆脱历史主义立场。二要把欣赏者主观的感受和印象悬置起来,摆脱心理主义的立场。三要对作品的审美经验进行还原,终止实用与理论的判断。阿多诺认为:“现象学及其分支似乎命中注定就有助于一种新美学的论述,因为它们强烈反对自上而下的概念程序,而且也同样强烈地反对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确实是现代美学应有的样子。”凡此,都说明现象学的方法对于美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现象学美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诞生于德国现象学向法国现象学的发展过程之中。胡塞尔确立的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体系中得到了不同维度的发展,同时,现象学与各门类艺术、美学的内在联系也逐渐引起了盖格尔、英伽登等人与上述诸位的普遍关注,在他们的共同启发下,杜夫海纳致力于对美学与哲学的内在相通性进行专门研究。杜夫海纳认为,人类的审美经验可以解决胡塞尔现象学试图克服的二元对立问题,并且在更深的层次为美学的思维方式与现象学哲学的相通性寻求先验的根源。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惠芳在本书中力图从现象学、现象学美学的语境中把握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特色与价值。她认为“杜夫海纳美学的建构路径也是其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逐渐展开的过程”,因此,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自然地与现象学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她在对杜夫海纳的主客体统一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时,充分地注意到了杜夫海纳美学的渊源,专门对杜夫海纳美学的现象学渊源与存在主义渊源进行了探究。在论述很多具体的问题时,惠芳也力图在现象学与现象学美学的背景中见出杜夫海纳的特色与贡献,如将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界定与盖格尔、英伽登、萨特的界定相对照;对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的理解,她深入剖析了其与胡塞尔图像客体的存在方式的关联,以及与萨特和英伽登的差异;对杜夫海纳审美知觉的认识,她在系统梳理这一理论与胡塞尔的意识知觉和梅洛-庞蒂的身体知觉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彰显杜夫海纳的贡献;对于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她则通过杜夫海纳与萨特的对比,突出了杜夫海纳想象理论的独到价值。通过这些缜密的论述,胡塞尔现象学与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演变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释,现象学哲学的具体观念和方法在美学问题上如何得以具体运用也变得具体实在了。

杜夫海纳的思想庞杂,涉及哲学、美学、艺术、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而且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与20世纪的各种哲学论题具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杜夫海纳原著的中文翻译从1985年开始至今,只有《审美经验现象学》、《美学与哲学》(第一卷)和《当代艺术科学主潮》。囿于资料引进和翻译的限制,国内学界对杜夫海纳美学体系的内在发展脉络尚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因而影响到对其美学、哲学体系的整体认识。本书在尝试理顺杜夫海纳理论中的意向性、人与世界、审美经验、先验、自然、存在、造化自然与自然哲学等关键词之间的纷繁复杂的流变和关系,推衍杜夫海纳美学体系的内在演进逻辑,分析、探索杜夫海纳美学理论建构的内在理路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本书还有一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杜夫海纳美学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我关系有一定的契合之处,目前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杜夫海纳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杜夫海纳美学及现象学美学研究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

以上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不当之处,尚请惠芳和学界同仁指教。我祝愿惠芳今后在学业上日益进步,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