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国艺术哲学》的原创性(朱志荣)

(2013-04-22 13:48:11)
标签:

教育

关于《中国艺术哲学》的原创性问题

朱志荣

 拙著《中国艺术哲学》的写作,开始于1985年和1986年。第一篇论文关于和谐观的论文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1期,那时我还不认识华东师大的任何人,后来《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3期,《学术界》1989年第6期,《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也发表了其中的预备论文,乃至嗣后的《江海学刊》和《安徽师大学报》也在1992年刊登了其中的相关论文,《新华文摘》还重点转载了在《江海学刊》上的一篇,转摘的也有几篇。《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的一篇虽然是1997年才发表,但是它是1990年初写完投稿的(我硕士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于经济考虑把这一辑拖了7年。《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发表的《中国艺术的趣味论》,也是1990年以前写完的,当时的基本内容分别改写成《中国美学范畴词典》的若干词条,于1989年交稿的。应该说,《中国艺术哲学》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在20世纪80中期到80年代末以前写出来的。当时蒋孔阳先生曾说我的成果“引起了一定的注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对当时作为一位硕士生和青年教师的我,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和鼓励。从第一篇论文写出来投稿,至今已经有27年了,当时著作出版很不容易,到1997年出版专著,至今也有16年了。这本书当时以论文的形式一篇一篇写出来,并且先后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了10来篇,可以说是具有原创性的著作,所以我的师弟韩德民曾说,像这样一篇一篇以论文形式写出来,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

 20多年过去了,书中的很多问题这么多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尽管在观点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不少问题依然还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当个别青年学生,包括一位我本人指导的博士生批评这本书看起来好像“缺乏新意”、“观点陈旧”的时候,我笑了。这句话对这本书的评价其实是夸大其词啊,评价太高啦!当年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的系列论文,现在被他们认为已经缺乏新意了,这难道是说这些思想观点已经在学术界深入人心、被广泛接受了吗?也不应该有这么快啊!我的很多观点咋看起来和在我后面发表的这些论文的观点大同小异,其实是明显不同的啊!可见作这种评价的年轻人一是可能对我这本书涉及到的问题的研究现状还不够了解,对书本身也没有好好读,才导致了错误的印象。这本书中的不少观点至今仍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我进一步加以深化的。坦率地说,其中也有不少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我已经意识到了,有的我还没有意识到,我期待同仁们给予更多的批评指正,以便我在后面的第3版加以修正和充实。这本书1997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印了两次,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也印了两次,我相信它还会有第三版和第四版。

 在1997年,种种因缘际会,我有机会出版了三本书,第一本是《中国艺术哲学》,第二本是《审美理论》(《中国审美理论》的第一版名称),第三本是博士论文《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这三种书基本上是1995年以前完成的,到1997年,实际上主要是在做《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的博士后项目,以及其他一些研究。后来陆续出版了《中国文学艺术论》(第二版名称改回《中国文学导论》)、《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后来扩充成《西方文论史》)、《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后来补充研究扩充成《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并和王怀义合写了《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等书,完成了《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项目。转了这么一大圈,1997年以后出版的成果中我主要看重的是对中国审美意识的探索,而这些探索目前还不够成熟。我又开始回头反思我的《中国艺术哲学》和《中国审美理论》。我觉得这两本35岁以前写的书可能反映了我的主要美学成就,尤其是其中关于“审美意象创构”的思想,值得我花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具体阐述。

 学问是无边的,人生是有限的。年逾五十的我今后所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太多了,但我还是希望我能在自己耕耘了三十年的美学园地里有自己独特的成果,对后人多少有点启发,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辛勤汗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