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孙景尧老师(朱志荣)

(2012-10-13 07:20:54)
标签:

杂谈

缅怀孙景尧老师

朱志荣

孙景尧教授去世三个月以来,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他曾经是那样地乐观和富有激情,才刚刚70岁,他的去世让我深感痛惜。直到今天,他的音容笑貌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际。我1995年从复旦毕业到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与孙老师同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共事,开始与他结缘,那时他对我这个晚辈倍加呵护和提携,让我终身难忘。

起初刚去苏大时,从面试到报到,并没有见到他。他在那里虽然有些坎坷,但他坚韧不拔,踏踏实实,勤奋敬业,取得了成就,为苏州大学争了光。记得我到苏大时,他刚刚评上教授。我是8月份报到的,开学一个多月以后,有一天傍晚的晚饭后,他来到我在里河新村的临时住房,房子很小,我年迈的母亲也在,我的生活一地鸡毛。那时刚到新单位,单位对待年轻的老师和现在大不一样。他能专门来看我,让我受宠若惊。他坐在一个角落的椅子上,自己拿着香烟在抽。我因自己从不抽烟,家里也没有香烟。我记得他一支接着一支抽,抽了好几支。当时我在家里手忙脚乱,有些心不在焉,具体谈话的内容现在也不记得了,但我很受感动。他的到来,对于灰头土脸的我是莫大的安慰。

从此以后,我一直受到孙老师的关爱,也目睹了他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建设比较文学学科的创业历程。他的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着我。苏大文学院能有比较文学学科,能有该学科的今天,是不能忘记孙老师的!孙老师当时已经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副会长,并在国内外包括港台有相当的影响。而在苏大,比较文学起初被看成是边缘的,他主要在文艺理论教研室上文学概论课,但他并不气馁,一直坚持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他几乎是白手起家,团结外语学院的丁尔苏、陆肇明等教授,文学院古代文学的严明、曹林娣和赵杏根一起跨学科协作,当然也包括对我的提携,组建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创建比较文学博士点,对苏大文学院的学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苏大比较文学博士点的缔造者,苏大比较文学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跟他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

我作为孙老师复旦校友的晚辈,17年来一直受到他的关心和呵护。他为人豁达、大气、执着、热情,对人宽容大度、能善解人意,是我为人处世的表率。他引导我研究比较诗学,记得我当时曾已“苏比中”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比较文学的会议综述和小文章。我后来2004年还曾经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为研究生上过一个学期的比较诗学课。如果不是孙老师后来调来上海师大,我相信自己在比较诗学方面会取得更多的成绩。在教研室里,孙老师还推荐指导我担任教研室主任。孙老师到上海师大任教以后,还向上海师大推荐引进我,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高情厚谊,让我终生难忘。他在上海师大为比较文学的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作为一位学生辈,为他所作出的贡献由衷地感到高兴。

现在,孙老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对他的最好怀念,就是继承他的志业,把相关事业继续下去。明年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中心举办比较诗学会议,我将认真准备,前往参加,以志对孙老师的纪念。

2012年10月12日(在孙景尧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