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志荣
朱志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80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朱志荣)

(2011-06-14 21:17:59)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中国宗教文化的包容性(草稿)

朱志荣

我们访学的基金来自美国的Freeman Fellows项目,这个项目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美国文化。主办方给我们请了多位教授为我们讲美国的法律、经济和文化等各相关的人文领域,当然也包括宗教文化。这也包括我们有时候会到教堂的参观和体验,以及听相关的弥撒曲等,让我们对美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我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所以心中一直没有建立起宗教信仰。我的母亲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我觉得她从小应该受到过佛教的影响,后来她在家乡和上海都见识过基督教、天主教,估计她对佛教是有一些信仰的。但是,她一生是一个遵纪守法公民,她的身体力行,对我们子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子女在早年的生活年代和生活环境里,始终都是无神论者,我们的家里感受不到宗教的气氛。

由于专业的需要,我上大学以后在不断地了解宗教文化。比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我就需要了解中国文学与佛教、佛学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经专门读了一些佛经,并且写信向孙昌武、陈允吉两教授请教,他们热情地给我回信予以指导,并开列书单。我也曾经为了解西方文学和文论而去读《圣经》和《赞美诗》,在芜湖、苏州和上海工作期间,我去教堂参观和体验过教堂的礼拜。其中芜湖、苏州各去过一次,上海去过三次。芜湖天主教堂的建筑最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曾经由于中小学时期回族的邻居同学而知道一些伊斯兰教礼仪(包括葬礼)的皮毛,买过一本《古兰经》,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地读过。

在美国的许多中国学者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真正洗礼的可能是百里挑一。教堂里的牧师常常反复鼓动一些留学生洗礼,却一直没有人答应。据说以前曾经有过人做过洗礼,那也只是凤毛麟角了。有些学者和学生有时候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和研读《圣经》,一是为了锻炼英语口语;二是为了了解美国的基督教文化;三是为了和其他人交往,了解信息,寻求帮助,把教堂当成社交的场所。我曾经问一位牧师:“据说在美国信仰基督教、经常到教堂的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去教堂越来越少了是吗?他们大概把教堂当成解除寂寞,寻求归宿,寻求帮助的途径了。”她却说:“但是,在非洲,在中国等贫穷的地方却越来越多了。”我说:“你对中国不太了解,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也是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这好像与贫穷没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品质使得中国人对于宗教的看法也持有多元包容性的看法。对于宗教的冲突,中国文化提倡和而不同,让它们融为一体。这反映在民间信仰中的对多种宗教的兼顾和敬神仪式。在民间,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其实是兼容的,不少民众信仰中的敬神,是寺庙、道观都去敬的。他们有一种朴素的意识,认为敬神,是求神保佑,对他们都敬仰。至于神和神之间的冲突,民众是不管的。我感到中国宗教信仰的民众们大都具有包容性,所以世界几大宗教在中国一直没有激烈的冲突。

对于这种宗教的包容性,一位西方学者很严肃地说:“这是不可以的!”其实这位西方学者的态度和思路,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一样的。这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他们对信仰的虔诚,界限分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在文化冲突中的不妥协、不包容和自我中心。我还是觉得,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包括对待宗教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态度,值得西方借鉴和接受。

当然,这种包容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报载河南光山县一位老人在土地庙供奉县长,寻求走出困境的报道,实际上反映了生活在底层人们遭遇困境的悲哀和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