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祥林师兄(朱志荣)

(2011-02-12 14:14:15)
标签:

杂谈

祥林师兄(草稿)

朱志荣

李祥林是我20世纪80年代硕士研究生时的同门同届同学,比我大四岁,是我的师兄。我们共同受教于王明居、汪裕雄两位教授。除了外语语种不同外,我们共同必修和选修了外语之外的各门课程。当年我从与他的交流中耳濡目染,获益良多,是我人生中可数的诤友之一。毕业20多年了,我常常想起他。当年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和散步的情形历历在目。

祥林本科毕业于重庆的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但是他对文艺学和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中国古代美学、书画及文史思想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常常喜欢作考据研究,为人与治学均颇严谨。当年入学前,汪裕雄教授对他出色的答卷和精湛的俄语水平,均很赏识。

我硕士三年除第一学期与彭国忠等同学同住一室外,第二学期开始和祥林同住一室,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直至毕业。我每次写出来的论文初稿,均请他过目,提出修改意见。他一般先放在书桌上,晚上散步回来认真地读一遍,提出修改意见。我硕士期间写出来的多篇论文,后来作为《中国艺术哲学》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多都是祥林看过、为我提出修改意见的。

在学术问题上,祥林的态度一直是非常严肃的。记得1988年春天,我让祥林帮我看看我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一文初稿,他就非常直率地说这篇论文写得冗长、芜蔓,还不如以前写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修改后依然不够理想。后来我投稿给《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徐中玉先生回信说:“现在长文难办,读者也不欢迎,建议压缩到8千字左右。”我又思考了祥林的话,并且先后请祖保泉先生、汪裕雄教授和王明居教授审阅,于1988年暑假认真地作了大改,得以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3期上。祥林看到样刊后很讶异,觉得与他的印象很不一样了:“后来做了修改了?”我说后来采纳了各位的意见好好修改了。2002年我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一书出版时,我寄一本给他求正,他回信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我当年写《中国艺术哲学》时的激情和朝气都不见了!

祥林善良厚道,待人诚恳,但为人也颇有自己的原则,自尊而自强。他从不阿谀奉承和搬弄是非,也从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临毕业时,他本可以留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但考虑到爱人、孩子和含辛茹苦的母亲都在成都,毕业后联系进了成都市文化局创研室,转而主要研究戏曲和川剧了,当然也还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艺术美学。他一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成果累累,后来还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在毕业10多年以后,他被四川大学延揽,担任文学院教授。

毕业以后,我曾经在桂林等地的学术会议上与他相见。2006年6月,我去成都开会时他也专门来宾馆看我。他一定要请我外出吃饭,我还是坚持实事求是,就在会上吃饭,两人边吃边谈。四川汶川地震时波及成都,我最初不了解情况,大为惊骇,立即跟他联系,电话和手机一时打不通,先发了电子邮件,后来电话也通了。我得知他们全家和大家一样住进了防震棚,紧张的心也就释然了,叮嘱他全家多多保重!当然他对我也很关切。前些年,祥林来信说:“学问要做,孩子要管,但更要注意自己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是万万大意不得的。望多多保重!”

成都一别,转眼间就快五年了,他很快就去了川大,我也到了华东师大。半年以后,川大将要举行一个相关的学术会议,我决定前往,见见我的祥林师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