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命悬一线(朱志强)

(2011-01-16 12:10:47)
标签:

杂谈

分类: 亲友忆旧

命悬一线

——母亲生养志荣的时刻

                                                   朱志强

时光荏苒,我的弟弟志荣已将近天命之年了,如果母亲健在,今年也该九十岁了。当年母亲生志荣的时候,曾经是那么艰难,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仿佛时光倒流,几十年前的1961年3月2日(农历辛丑年的正月十六日),就回到了眼前。……

当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叫秦栏的古老的镇上,父亲在上海工作,常年不在家中。母亲在当地供销合作商店工作,被派到一个农村供销店上班。那一年,母亲怀着弟弟,身形日渐沉赘,走起路来都很缓慢,行动十分不便。早应该有人来接替她的工作,但一直没有派下来,拖到临产。3月2日当天,天气阴沉,好像还有细雨。道路泥泞,有一位下放干部,也许是个蹲点干部,操外地口音(我们当地人叫做侉子),非常着急,往返于母亲所在的供销店 (当时在房东刘启有家 )和大队部 (大队现在叫村)之间好几次,很是坐立不安。我只听到他重复地说着同样的话,大意是:“怎么搞的?到今天还不派人来接班?”态度异常严肃,很是恼火。据说他已打了多次电话,当时的电话很少,那里的大队部有部电话。秦栏西头合作商店好像没有电话。据我推测,街上的商店属供销社管,那位干部可能是通过供销社联系的,那时的电话很难打,不是直拨,要转接,很费时间。

后来我听母亲说,她前些日子就足月了,随时都有生养的可能,那天房东刘启有的老婆已发现母亲的肚子已往下突了一点,情况十分紧急,可以说是命悬一线,惊心动魄!我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乡下人说:“儿奔生,娘奔死。”那时在农村,因生养出人命的事时有所闻。这可看出那位干部还能珍视生命,以人为本。而那时的商店某负责人虽然同样为女性,却根本漠视生命。临产时刻,空气十分紧张,一切都凝固了,可以说之前什么也没有准备。母亲原本打算回家坐月子的,在乡下,一是不能到医院生养,如遇难产不能及时抢救,二是即使按当时土法也要之前请好接生婆,再说1961年初春的安徽,连吃的米也没有,情况十分危急,接班的人怎么等也等不来。

当时有点像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在寒冷的初春的黄昏时分,我只有12岁,家里一个依靠的人也没有。我在房门外的商店里,只听到母亲两声尖叫。我心里害怕极了,却又什么都不敢想,头脑中一片空白。这时刘启有的老婆迅速赶到房内看望协助,她说她也没为人接过生,只是自己生过孩子,见过这类情况,是情急之下的应急反应。刘启有的老婆叫她丈夫刘启有赶快烧热水,但她很快感到人手不够,又叫刘启有赶快进去帮忙。刘启有起初不肯,后来他老婆多次喊他,他觉得躲不过,也是出于救命的同情心,只好进去了。他嘴里说着他是男的,不作兴。他不是不肯帮忙,我估计他是觉得不方便,或者按迷信有什么说法。虽然现在也说不上来那时究竟等待了多久,可那时我就感觉每一秒,每一分都非常漫长。好在最后总算有惊无险,母子平安。

志荣一出生,不知道是不是太饿的缘故,声嘶力竭,叫了好长时间。过了当天,喊叫的力度有所减缓,喊叫的次数有所减少。志荣小时候的相貌和现在有所不同。一是“槛门楼”(脑门、前额较向前突出,呈弧形,挺好玩的。我们这儿叫“槛门楼”),这可能是母亲怀他时严重缺乏营养,他脸部特别小的缘故。母亲常常对着他讲:“槛门楼、槛门楼,阴天下雨你不愁;人家有雨伞,你有槛门楼。”(这是当地谚语,意思是“槛门楼”能替代雨伞的作用)二是头发较稀。针对这一点,母亲常说:“头发稀,穿绸衣。”(这也是当地谚语,意思是以后生活好、有前途。过去穿丝绸衣服也是某种身份的象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在当地的人缘较好。听说生个男孩,附近的乡亲,一些比较熟悉的顾客,有的前来看望,有的顺便来看看,感到新奇和喜悦。当时的附近居民比较看重男孩,母亲也有些重男轻女的思想。

那是1961年的初春,整个安徽处于最困难的时期,粮食特别紧张。母亲生下弟弟的第二天一大早,家里没有米了,弟弟正嗷嗷待哺,母亲这一时期格外需要营养。母亲叫我拿着淘米用的箩头,到当地大队食堂借米,大队干部同意借了一点。当时的米比较稀少,当米拿到手时,我哭了。旁边的人说:“他妈生孩子,被吓哭的。”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如此。

那时,母亲和弟弟的身边只有我。我们的辛酸,真是一言难尽。母亲说:“红人(指坐月子的人)不能外出。” 生下弟弟后,有一段时间,她连床都不能下,不能受风。当时有的人产后进风,连命都没了。母亲只好在乡下坐月子,12岁的我要为她站店,还要淘米、洗菜、烧饭、洗尿布,这些都要到外面冰冷的池塘边去做。当时正值寒冷的初春,我的手总是冻得又红又肿。我还在小学上学,学校已经开学。我有好长时间不去上学了,我向母亲提出:学就不上了。母亲没有同意,她说:“现在困难是暂时的,你不上学,长大以后怎么办?”

那年是牛年,志荣比我小12岁,我也属牛,后来人们就喊他二牛。弟弟二牛满月后,我一边上学一边帮母亲做家务,照顾弟弟,等等,尽管日子过得很困苦,但每天都有慈爱的母亲与可爱的弟弟,有了亲情的支撑,倒也觉得欣慰和满足。就这样,我和母亲一起度过了她生养弟弟志荣的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