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元化与蒋孔阳(初稿)

(2009-11-30 09:47: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王元化与蒋孔阳(初稿)

朱志荣

王元化先生与蒋孔阳先生都是生活在上海的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王先生生于1920年,蒋先生生于1923年1月,两人相差近3岁。而今,蒋先生逝世已近10年,王先生也已去世5年,我们在同一处殡仪馆为他们送别,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两位前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而且在人格风范上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王先生与蒋先生早在青年时代就开始相识。王先生1949年前后曾与章靳以先生等在复旦大学教课,1951年秋天,蒋先生调到新闻系任讲师,1952年又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学引论》等课。后来王先生到新文艺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他在复旦的课就由蒋先生接任,前后有衔接。据当时听课的张德林先生回忆,当时的课王先生侧重于文学批评,而蒋先生侧重于文学理论的发展,两人的侧重点不同。

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两人也都受到了冲击。“文革”结束后,两人又恢复了联系。据师母濮之珍教授回忆,1980年9月,蒋先生开始赴神户大学任客座教授,那时,中外学者交往还刚刚开始,王先生向蒋先生了解日本汉学界的情况,通过蒋先生的牵线,王先生认识了伊藤先生等日本学者,由此逐步开始了与日本学者的交流和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蒋先生女儿蒋红在上海社科院工作,准备到美国去,当时规定工作要满两年,曾找过当时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持工作的王先生,请他给予支持。虽然最终还是等了两年,当时王先生还是积极地帮助努力了。

王先生和蒋先生在学业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两人起初都主攻文艺理论,并且终身都关注文艺问题,英语都很好,都翻译过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都很重视古代的文论与美学,都很关注文学的实际。但两人差异也是明显的,蒋先生是书斋型的,比较内向,侧重于美学与文艺学本身;王先生则是思想家型的,侧重于思考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当时两人都非常忙碌,蒋先生相对内向,加之后来蒋先生身体不好,见面的机会渐渐少了,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经常互赠著作,也常有书信往还。如王先生日记中1990年3月23日提到托钱钢转蒋先生的书。1994年3月23日有“得蒋孔阳函”。我20世纪90年代初师从蒋先生时,曾见到王先生给蒋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提到托人带上近著一册,不知何时才能带到。可惜两人当年往还的书信现在一时见不到了。

手边安徽教育出版社《蒋孔阳全集》第4卷第421页有一篇蒋先生评王先生译《文学风格论》的文章,叫《翻译与研究的结合》,是1982年写的,发表在《读书》1983年第1期上。文中谈到因受到冲击等客观原因,王先生当时虽然还写得少,却“差不多篇篇珠玑”;王先生解放初的《向着真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给人以启发,给人以亲新和亲切的感觉;而王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世界的视野。蒋先生在文中高度评价了王先生带着研究《文心雕龙》的目的去翻译《文学风格论》,把中外两个方面都吃透,采取案而不断的方法进行中西比较,做到融会贯通。

王先生和蒋先生的交往的经历,应该是丰富生动的,我作为后辈生得晚,未能见得太多。上述只是一鳞半爪的片段,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文人相亲”、“君子和而不同”的人格风范。

                                2009年2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