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艺术美学的崭新诠释

(2007-12-28 23:00:39)
标签:

文化

 这是10年前的书评,当时软盘被某刊物弄丢了,好在作者还有一个底稿:
 

古典艺术美学的崭新诠释

——《中国艺术哲学》评介

 

扬州大学文学院  童伟

   

    当新世纪即将来临,回首百年古典艺术美学走过的风雨历程,对它进行崭新的理论诠释,批判和重构将在历史进化的年轮上留下醒目的印记。如果你想换一种思路解读古典美学厚重的哲学底蕴,不妨走进一位青年学者朱志荣的理论天地和思辨世界,其著作《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上溯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精神之源,纵横两千多年的艺术史隧道,以简洁凝练的笔法深入探讨了该书的主题——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哲学根源。

    在我国最早的系统的艺术理论专著《乐记》中记载着“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说法,天地万物间静静流淌的生命的韵律乃是宇宙间至高至美的艺术。该书富有创造性地提出,古人的艺术观念与主体的生命意识难舍难分,这一传统古已有之,后世汗牛充栋的资料也可佐证。纵观全书,作者剖析中国艺术哲学的利器即在于:以主体生命意识照临古人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意识。在其理论大厦的基石与生命的悲剧意识之间依稀可辨出某种血缘的纽带,然而将古人审美意识的根源归引到生命意识的哲学源头,则显示出一种理论创新的勇气。也许作者以“艺术哲学”取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提法,正体现了试图将艺术和哲学在该层次上加以统一的某种自觉。19世纪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哲学的地位比较接近于诗,德国哲学家施莱格尔也表述过类似的思想,因为他们都发现了,艺术(诗)与哲学内在地、深刻地契合于一个焦点——共同承担了对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注。海德格尔引用赫拉克利特的断简残篇:存在既喜欢于表象中绽露本真,也喜欢于表象中隐藏本真。艺术和哲学在这里携起手来,哲学源自生命本身的觉知和体验,艺术来自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较之哲学,艺术选择了形象化的途径,遂导向更为广袤的审美空间,作者认为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人生境界便是艺术境界,他们将艺术作为人生去追求,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谁也无法否认,先秦儒道文化对于形成中国人审美意识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两家势如水火的学说观点,在生命意识的烛照下,显示出精神气质的某种共通——皆为古人对宇宙大化、人生境界的体悟,而不只是艺术作品阐释中相伴而生的理论颉颃:儒家从人生的大背景中去理解艺术,道家是在对人生的理解中反映出追求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艺术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上千年。这也就顺带较完满地解释了历史上许多文人身上儒与道、出与入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得以奇妙融合的哲学根源。

    作者进而指出辐射中华民族艺术思想系统的中心点,在于那种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超感性的体悟,是以身心合一的整体生命去体悟对象,获得感性的欣悦,并与对象神合、气合,以觉天尽性。无论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内在心灵,还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之道,都力求使主体摆脱感性物态与现实语境的羁縻,使主体精神升腾步入理想的境界之中,实现物我交融,从而具有了审美愉悦。

     本书由此出发,对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作品的本体及其特质以及艺术的发展诸规律进行探讨。主体论确切地说是主体心态论,从审美、创作和鉴赏三个角度聚焦主体心态,而以主体心态形成的核心与前提——虚静贯穿三大心态。所谓虚静是以空明寂静的心态去涵容、体悟对象的生命精神,空本结体于虚,虚静心态不仅体现了外在感觉上心灵的贯通,而且便于体察对象的生命精神。文艺作品本体论由艺术生命的生成与艺术作品的本体结构两大支柱支撑,对前一问题的解答作者借用了唐人张藻的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内引外得可归结为以情感为纽带的主体对造化的能动感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对后一问题的研究中,独创地把言、象、神、道视作本体的整体结构,以把握艺术本体包含的生命意识。古人以主体自身的生命形态为内在坐标,言是生命本体的肌肤,熔铸在感性意想中,象为作品生命的外在表现,神乃其内在的生命意蕴,道当仁不让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本。作者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进而指出,与艺术作品的意象神道的本体结构相呼应,艺术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象构成感性意象的第一境界;内在之神所达到的第二境界称为神境;由神入道,出神入化,进入最高境界即化境。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中,中国人独特的文气观和生命生成观,中国传统从功能角度把握对象的审美方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者意犹未尽,围绕主体的生命意识,具体分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质:和谐原则、时空意识、节奏韵律、风骨、趣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对两个时空(宇宙的现实时空与主体的心理时空)的分析中,犹为透辟。

    中国艺术本身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动态的结构系统,它同人的感性生命相联系,体现着变动不居的生命特征,作者通过对文化形态中介意义的分析,推衍出激发艺术发展的基本因素:个体独特的艺术创造精神、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多民族的文化整合和交流。与之形成同构,该书体例上也营造了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结构,体现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现代作家沈从文说过“宇宙实在是个极复杂的东西…… 然而目的却显然明白,即求生命永生。”本体论层次的研究在被遗弃和忽略多年后,回归丰盈的生命本体,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共同的呼声。该书以生命意识的如炬目光直视古典艺术美学,寻绎规律,为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作了十分可贵的探索,让我们期待朱先生更有份量的研究论著问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