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用大学语文》前言

(2007-10-26 11:17:36)
标签:

教育杂谈

 

《实用大学语文》前言

朱志荣

 

近年来,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在大学扩招以后,大学新生的总体语文素质无疑会低于扩招之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语文基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包括工作中的要求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要求。于是,在大学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语文教材。面对每年入学的几百万大学生,建设什么样的大学语文教材?开设什么样的大学语文课?是我们语文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在读大学生的现状,我们决定编撰一本具有实用性、基础性和示范性特征的《大学语文教程》,以满足大学生将来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提升他们的基本素质,并且让他们学会提高语文水平和技能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就具体阐释大学语文的这三个基本特性。

一、实用性

目前的大学语文,应当是一种实用的大学语文,应当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实用大学语文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实用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造就基本素质,而且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为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和情商锻炼提供文学资源。二是为教师提供简洁而全面、高效而操作性强的教材,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是大学语文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语文,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要受到应试的限制,一些应该在中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还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提高素质的角度入手,切实为大学生弥补中学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并改变大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一些不该出现的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词等,我们只能直面,而不能回避,不能出现语文教育的真空,不能因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缺失,而让大学生带着先天不足的遗憾走向社会。而应该让他们具备语文基础知识,使得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能够转化为语文的运用能力,以满足日常工作和个人生活的需要。

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中外文学鉴赏能力。在古今中外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和戏剧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重视教会学生鉴赏和批评方法,为他们提供鉴赏的范例,并从文学系统活动入手,既引导学生体味经典作品中的确定性审美内涵,又为学生自己的进一步理解留下空间,使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调动生活中的有关阅历和知识库存,细致入微地领会作品的象征、隐喻和暗示,进行意义空白的填补。为此,本教材采取讲解方法的引导赏析的方法,而没有采用常见的文选编撰方式。例如“古代诗歌”一讲,第一篇为《怎样欣赏古代诗歌》,后三篇为经典范文赏析,而不仅仅是选文。以下各讲也基本如此,着重突出古今中外各种文体鉴赏的方法,并将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文子赏析中去。

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古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作为一名中国的大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三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从中汲取古为今用的精华,其价值和意义无须多讲。本来,中学六年的古文学习,应该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并没有让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真正获得古文的基本阅读能力,也没有让他们培养起古汉语典籍的阅读兴趣,更没有形成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吸取菁华的好习惯。不少中文系非古汉语、非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都缺乏古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更不要说理、工、医、农等科的大学生了。因此,大学语文要培养大学生阅读古文的实际能力,教会他们阅读古文的正确方法,并且从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书面语文中,还包括口头的语言训练。不仅要包括读和写,而且还要包括听和说。大学生要学会竞选演讲、就职演讲,学会求职和述职,还要学会与人谈话和交际沟通的技巧。口头语文无疑也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教材专门设两讲分别介绍了演讲及日常汉语交际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力求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平衡打下基础。

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要切实解决大学生日常书写中的错字、病句和文体失范等错误。一些大学生也许在侃大山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是在求职信和求职书面答卷中所暴露出来的语文常识性错误,让人瞠目结舌。因此,大学语文要从工具的实用性出发,在学生精力旺盛的时候,在他们作为合格的大学生毕业之前,切实地把鉴别常见的错别字、病句乃至文稿校对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

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还包括重视基本应用文的写作。这些基本应用文,包括个人书信、申请书和作为普通公务、公司工作人员的一般文书。大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应用文的写作,这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便利,对于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个人印象,乃至求职都是非常必要的。这当然也包括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准确把握。

大学语文的实用性,要兼顾到翻译文献和文学的中文表达。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的交流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国外的知识创新和优秀作品需要翻译引进,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中汉语表达的技巧和知识,明白中外语言表达的差异也是对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就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知识,而应该积极应对时代的要求。翻译的文字牵涉到不同语言表达习惯的问题,在缺乏语境熏陶的实际情况下,许多知识应该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得其要领,提高学习效率。本教材设一讲专门介绍了现代汉语特点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表达策略,并附两篇经典范文的汉译赏析文字。当然,限于篇幅,教材只能提供方法与范例,意在解剖麻雀,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重视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编写方法上也要兼顾到教的实用。过去的教材多提供文选,好处是给任课老师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但不足之处在于,每位大学语文老师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对于每一文体的文学欣赏、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知识,以及写作、演讲、谈话艺术等,不可能在每个部分都是教学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多讲方法,多有范例。

现在有不少人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教学上都大力提倡要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固然很重要,但也必须以实用的语文知识为基础。没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就会影响理解和表达,凭空去奢谈人文精神,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大学语文要立足于实用,先奠定基础,才能谈得上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活动,要重视其实用性功能,重视它们作为工具的功能,培养他们作为个人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对基本语文知识的需要和运用的能力。

二、基础性

从素质教育的意义上说,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语文必须有助于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充分体现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它是最后一次系统性的语文学习阶段。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既是语言文字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性训练,又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我们强调要把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性教育,要让他们学到活的语文,学到欣赏功能和传达方法,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滋润他们的情感,拓展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的基础性首先是因为作为母语的中国语文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基础。中国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家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失去了中国语文,就失去了交际工具,失去了对中华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能力,失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不能使用规范的中国语文,不但严重地影响到思想的传达和交流,而且会影响到中国语文的纯洁性和严密性。目前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大都通过了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但倘若以与四、六相应的标准去考核其中国语文,则大都未必能通过。而中国语文也同样是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诸如对应用文体、论文写作方面的书面表达,应聘应试和演讲方面的口头表达等听、说、读、写方面的全面能力,都是大学生在生存时所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大学语文的基础性还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包括文学中背景知识的系统讲授、文学史和文体的系统性,以及古今汉语知识的系统性。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应试的需要,在教学中往往对作品进行肢解,没有培养起学生对作品有机整体的把握能力和感染力的接应、共鸣能力。实用大学语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一些经典文学篇章的讲读,使大学生获得和提高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等方面的系统能力。在文学鉴赏方面,要重视经典的文学性,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并作细致的鉴赏训练。当然,大学语文不只是大学文学,不能抛开语言包括语法、修辞和形式逻辑等汉语知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大学生们常有写错别字和病句的现象、语感能力差,表达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大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补足这些语文知识的盲点,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和人文素质。

重视大学语文的基础性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长期地承受应试压力,生活单调、贫乏,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压力下不能得到调适,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思想和生活苍白无力,情感单一,一代代学生渐渐对文学失去了兴趣,而正确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肯定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基础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不至于错字连天、病句连篇,不至于对作品良莠不分,文学趣味低劣。同时,我们还要在提高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实现语文知识、总体素质和语文运用能力包括作品鉴赏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想象力、情商和自信等,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丰富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词汇,以利于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1]大学语文应当为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作出贡献。

三、示范性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最后一次系统的语文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大学阶段,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视野也开阔了,但是在大量的读物中如何取舍,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因此,典范的教材应当具有示范性,要讲究方法,要具有方法论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2]虽然这是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讲的,但实际上真正适用的却是大学语文教育。这就要授之以渔,重视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举一反三,切实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和积累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作为示范性教学,要让同学们提高中国语言运用的方法,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传授鉴赏方法。要将应试教育的灌输变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引导,把培养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方法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予以重视,让大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积极作用,改变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学习观念,从而使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其中教法固然很重要,但只有出色的教材才能为教师的发挥提供导向性的意见,才是教师发挥教学能力的依据。这就不同于中小学以文选为主,而应该在语言方面注意规范性,在文学方面示以导读的范例,既有宏观的指导,又有微观的训练,在技术的层面上作示范。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狭隘的功利,更不意味着可以立竿见影。对方法的掌握不是学生只靠听课就可以掌握的,而是有自身的学习规律。这一方面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正如学游泳一样,光听老师讲是不行的,一定要习得,要下水去练。另一方面则要靠悟,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体会,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这些老师传授的方法进行“反刍”,才能把握好具体的作品,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日益精湛。因此,教材的示范性不应仅仅体现为选文的经典性,而应当进一步明确选文的目的,突出方法论的典范意义。

就文学来说,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文体的作品,如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曲等,虽然都是文学,而文学的鉴赏古今中外是相通的,不同文体也是相通的,但毕竟同中有异,因此要作区分,并且要做到赏、评结合,史的脉络与文体的脉络相结合。本教材的编排既有古今中外之分,又有各种文体之别,或评或赏,各有针对,旨在进一步细化学生的鉴赏品评能力。以往不少教材将古代诗歌、唐宋词、散曲编在一个单元里,着重突出三者的共性,但是,这种归类有失笼统,不利于兼顾诗、词、曲的文体区别。本教材将诗、词、曲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介绍了这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体的不同鉴赏方法,并分别选编典范的鉴赏文章。大学阶段,培养细致的感受能力尤为重要,这种感受能力又尤其需要积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熏陶。“人文精神”不是空洞的喧嚣,它同样要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无论识文断字、记诵涵咏、还是鉴赏品味,都要从扎实的实践中陶养出来。培养人文精神,教材的支撑与导向是前提,这也是本书在古典文学鉴赏的份量上不惜篇幅的原因。

正因如此,我们的这本教材一改过去的文选编法,而强化指导学生的示范性意图,积极地引导他们学会鉴赏方法,让他们披文以入情,审美地对待作品,真正地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验作品的精彩,真正成为优秀作品的知音。



[1]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2]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