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家乡
朱志荣
提起家乡,总会让我怦然心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家乡;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也时常会想起自己在家乡的孩提时代。
我是1961年的春天在家乡秦栏出生的。那是家乡最困难的时节,我的出生给母亲、家人和街坊们增添了很多的麻烦。我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一直到1979年我外出上大学,我在家乡走过了18个春风、夏雨、秋阳和冬雪的时节。18岁那年,为着继续求学,为着开阔眼界,为着实现理想,我离开了家乡,先后在芜湖、滁州、苏州、武汉、上海等地读书和教书,直到今天。
家乡是我生命的起点。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在家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岁月,完成了生命的最初体验。那蓝蓝的天空,淡淡的云彩,是我生命的最初记忆。秦栏老家南面那条通向高邮湖的大河,街西头那条天扬公路,都很古老,都曾经引发我对外面的世界和未来的遐想。包祠街西头的孝子坟、东头的关帝庙,以及我家旁边的包公祠,都背负着历史,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附着于它们的许多神奇的传说,曾经让我入迷。家乡的特产也曾经是我的所爱,秦栏的卤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家乡是我生命的故园,是我童年时代度过虽然贫穷却很快乐的地方。家乡有我的亲人,有我的启蒙老师,有我的同学和儿时的玩伴。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童年的经历影响着终生,我的美好的梦想,都是从家乡开始萌芽的。我依稀记得家乡的蝉鸣。儿时的游戏至今历历在目:我们曾经踢过毽子、打过铜板,收集过香烟盒和糖纸,曾经自己扎过兔子灯度过元宵节,也曾经在满天星斗的夏夜听说书人讲“狸猫换太子”和“武松打虎”。在小学五年级,我就学着从自行车的三角架的空挡里“掏裆”骑车。
乡音让我倍感亲切,我自己说话至今还带着乡音的痕迹。我的身上打着家乡的烙印,它是我生命中抹不去的记忆,也是我生命中割不断的情怀,让我终生留恋、难忘。对于家乡,我就象是一个风筝,飞得再远,仔细一看,还是有一根细线把我系在家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