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印象之重庆

(2008-05-09 19:47:42)
标签:

杂谈

城市

印象

重庆

山城

雾都

分类: 心眉

是那部叫《山城棒棒军》的连续剧让我初识了重庆。那以后,直到此次重庆之行,印象便永远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影视作品中的山城:民居顺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四处都是台阶,街巷中弥漫着浓郁的麻辣味道。地道的重庆话喊出的“棒棒儿”的称呼一直萦绕心头,那股亲切劲儿让人格外地喜爱着。偶尔也会看重庆频道的《雾都夜话》,不为看那些世俗的故事,只为听那种麻辣味道浓郁的声音。

 

飞往重庆的航班上,餐盒中的红色,似乎已经开始提醒乘客,此行将会是麻辣旅途了。走出飞机,迎接我的便是迎面而来的潮湿的气息。4月天,20度的气温本不算高,在这种潮乎乎的空气中,我却感到了汗意。

 

机场——宾馆——酒店——会场,已经是出差的习惯路线了。在重庆入住的宾馆位于渝北区,距市中心较远。从房间的窗外望出去,四下里多少有点荒凉的感觉。公事毕,24日下午,自己做主给了自己一个下午的休闲。买了一张地图,一头奔进了麻辣味道的城市。

 

与郊区的空旷相比,市中心才有山城的视觉效果。有的街道的一侧为山崖,一侧则是江水。依山而建的不仅仅是多层小楼,也有高层建筑。有的建筑楼梯是在建筑外的。偶尔还能看到吊脚楼,与贵州的吊脚楼相比,这里的吊脚楼要高大雄伟的多。台阶已经不多见了,大多为坡道取代。为了降低城区拥挤程度,所以单行线很多。

 

朝天门码头是每一个来重庆的人必要踏足的地方。码头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重庆人不习惯以东南西北来界定方位,所以请教了当地人之后,我得到的答复,我的左边是嘉陵江,我的右边是长江,左前方是汇合后的长江。虽然天空没有传说中的雾气笼绕,但也是阴阴的,远处在建的新大桥便在这朦胧中若隐若现。朝天门是一片空旷的广场,有固定的摊点,比如照相的摊点,也有移动的商贩,比如推销游船票的、卖各类小吃的。照相的摊点以数码合成为卖点,也是难怪,那些照片中的美丽的光影下的山城背景或许是千载难逢的,雾锁长江的风景又不能满足游客到此一游的心理。

 

重庆应该是没有人不知道解放碑的。出租车绕路走访了一下,我的评价是,盛名之下,难掩虚表。当地人推荐的必游景点顺序下来就该是位于郊区的渣滓洞和白公馆了。对红色景点,通常我没有浓厚的兴趣,仅有的一个下午便全部交给了一些古人的作品——湖广会馆和华岩寺。最喜欢建于清代的湖广会馆,保护得很好,可以算是建筑和木雕中的艺术珍品了。相机几乎分分钟都没有休息,我的眼睛更是一直在忙碌中。

 

在重庆的导游便是那些随处可见的操着浓郁口音的热情的出租车司机。聊过几个人后,才发觉自己喜欢重庆话不过是叶公好龙吧。真正的重庆方言,我竟是连意思都猜不出个大概来的。然而这些城市的流动宣传者们如同这个麻辣城市一样却是格外的好客。几趟出租车下来,我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初步了解了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特色食品、特色风景、特色建筑。只是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时间在街头小店尝试一些地道的重庆小吃,倒是在超市享受了一番疯狂购物的乐趣。

 

25日离开重庆时,终于感受到雾都的风范。机场高速上,视线距离不超过500米。不知道是重庆的热情太甚还是我的留恋太浓,总之,我在重庆机场多停留了近两个小时,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重庆的印象。

 

 

相关文字链接:城市印象之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从有了婆婆
后一篇:竹林三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