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
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
微路绕敧斜。
为问山翁何事,
坐看流年轻度,
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
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
空飘荡,
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
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
冉冉云间新雁,
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
谈笑静胡沙!
【注解】
①此测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
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
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赏析一】
靖康之难前,叶梦得几次因获罪于宦官而落职闲居。在其晚年,他退居于风景如画的写程卞山。该地北临太湖,奇石封列,又有数万藏书。他终日读书赏景,啸咏自娱,生活极为悠闲。可是,面对着日益严重的边患和腐败的朝政,他于心难平,不能忘却抗金战事,始终牵挂着国家安危,此词即为叶氏自叙平生、抒写怀抱工作。词的上片写词人的闲居生活,下片写作者虽在家闲居,却对国事忧心忡忡。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令。黄花盛开报来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写秋景,一般多写得萧瑟,衰飒,这里却把秋景写得很美,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是怎么平静的,它是在为下边的抒发感慨作势。三、四两句,点明住地:简朴的房子,掩映在黄花丛中,外边环绕着蜿蜒的小道。这是个幽静偏僻的所在,很适合于过隐居生活。“为问”三句,为词人的内心独自;意谓自己乃隐居山林的老翁,不甘心闲居而又只能空耗流光,徒增白发。此三句委婉曲折地表达出词人对朝政的不满,抒写出自己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沉重感喟。歇拍两句写词人走出了“小窗低户”,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了太湖边上,凝视着浩茫无际的沧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净,绮丽的彩霞在波光里闪动。此二句看似闲适、冲淡,却孕育着词人心中更为动荡的情感波澜。
过片二句从空间上再一次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归来”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本”字表现自己归隐的决心。下边陡转:“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他郁结于心的就是这个“恨”——恨的是在萧萧的寒风里,从北向南的新雁带来了边疆的讯息:强敌压境,边马哀怨。这里化用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但换用“恨”、“悲”、“怨”几个字,就显得比原诗更加苍凉激楚,构成了这几句词语的基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流露出对于当朝割让大片土地换取偏安局面的不满情绪。就是这个大恨梗塞于胸,使得他“小窗低户”,不能安居;黄花、松竹无心观赏;万顷碧波也无意领略。结拍两句隐然以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并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东晋名相谢安自况,抒写了自己虽退隐而心怀天下的情怀。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化来,表现了作者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谁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感慨。
在词人的晚年,退隐与国事是矛盾的:他想在卞山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这种矛盾而又痛苦的心态,在此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词人矛盾复杂的感情中,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主要的,所以词的末句才显得激越凄楚而慷慨悲凉。
【赏析二】
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但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片开头四句写:秋色日渐加浓,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黄的菊花传报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曲曲折折,绕着弯儿。这是描写时令和自己隐居的环境。作者的生活环境看来还是安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很不平静。这是为下文反衬作铺垫。接着提出问题: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时光一年年地虚度,不甘心两鬓的头发一天天增白,这就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徙倚”二句写作者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户小屋,沿着曲折小路,来到太湖边上,流连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见得天空澄彻,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祖国的天光水色又是多么美好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沧海”,指太湖,古人多以海来形容大湖。
作者面对空阔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头的隐痛,反倒引发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从这新感慨写起的。作者望湖兴叹,想到往昔飘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到头来落得一片空虚!“归来”二句,从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脱胎化用,说他从天涯飘泊归来,重扫院内小路,守护自家松竹。这是写归隐的心愿。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怀世情吗?“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国家、民族在遭劫难,大环境不安定,隐居者的小环境又怎么能够得到安定呢?隐居者的心情又怎么能够不受影响而焦虑不安呢?作者怨恨悲凉的秋风时不时地吹卷起来,缓缓地飞行在云间的新雁,由北而南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边马的悲鸣交织在一起,战争频仍,烽火不息,哪里有世外桃源,哪里有宁静的环境和心境呢?人归隐了,心却归隐不了,于是就想到了东晋的谢安(字安石),他隐居在浙江东山,出山后指挥淝水之战,击溃前秦百万雄师;激战之时,他谈笑自若,不动声色。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说:今天还有谁能象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为朝廷不需要谢安这样的人来指挥战争,抗击异族侵略者!下片词描写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突出:“平昔飘荡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飘荡”的一个“空”字,又转向了出世;“归来三径重扫”,出世,归隐;“却恨悲风时起”,表明没有一个世外桃源能使人静心归隐;“谁似东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济人而不得的压抑心情。济世不能,归隐难安,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作者】
叶梦得(1077~1148)
叶梦得的创作活动,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其词集第一首〔贺新郎〕词,相传为应真州妓女之请而写,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词作的格调。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关注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石林词》),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石林词跋》)。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组织入词。他写景是"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念奴娇〕),咏怀是"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水调歌头〕),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苏轼词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与清旷两个方面,叶梦得也有不少清旷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江城子〕),"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浣溪沙〕)。当然他的成就尚不能与苏轼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碧鸡漫志》卷二)。
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诸贤矩□。"(《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石林燕语》10卷与《避暑录话》2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又有《石林诗话》2卷。方回说它"专主半山,阴抑苏黄"(《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实则"其所评论,往往深中□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四库全书总目》)。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总集》100卷,《建康集》10卷,《审是集》8卷。今仅存《建康集》8卷。其词当时即单集刻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词》1卷。流传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叶德辉《石林遗书》本。《全宋词》据紫芝漫抄本增补,共辑存词102首。
【叶梦得书酒避暑】
文献出处: 避暑录话
(原文)余家旧藏书三万余卷。丧乱以来,所亡几半。山居狭隘,余地置书囊。无几,雨漏鼠啮,日复蠹败。今岁出曝之,阅两旬才毕。其间往往多余手自抄览之。如隔世事,因日取所喜观者数十卷,命门生等从旁读之,不觉至日昃。旧得酿法,极简易,盛夏三日辄成色,如湩醴不减玉友仆夫为作之,每晚凉即相与饮三杯而散,亦复盎然。读书避暑,固是一佳事,况有此酿。
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南宋文学家。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往乌程(今浙江吴兴)。高宗朝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官终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为人博学多才。《宋史》卷445有其传。
关于饮酒以避暑,唐代徐坚《初学记》有“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暑。故河朔有避暑饮”的记载。与叶梦得“以书酒避暑”,对比之下,其雅俗可见。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二卷。梦得博通群籍,熟悉旧闻,书中所记,多裨史事,辨论考证,亦称精赅。本为消夏而作,故其中常言消遣之法及训诲子孙之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