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练习题
(2008-09-01 16:30:22)
标签:
杂谈继续教育 |
分类: 生活点滴 |
《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练习题
一、判断题(本题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有明确严格的界限。
2.心理压力和心理挫折对一个人来讲,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
3.“师徒如父子”说明教师与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教育方法问题,实际上是教育观念问题。
5.在学校,只有那些有心理困难以及轻度神经症患者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提供帮助。
6.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7.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8.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9.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
10.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11.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12..同感又称为移情,包括态度和能力
13.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
14.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15.较高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利于耐挫力的提高。
16.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性发展和生理性发展
17.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18.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则学生发现的程度就越大,其效果也越好.
19.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对学生同化成人的价值观念有重要的影响.
20.教师改卷有时前紧后松,这种现象可以用光环效应来解释。
21.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22.社会对“教师”的接纳与教师对现实社会的接纳是相辅相成的。
23.
24.
25.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情绪情感的能力。
26.
27.教师的威信不只是权力
28.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
29.职业倦怠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
30.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
31.善于观察学生的能力是教师整个教育能力结构中的基础能力。
32.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
33.学生喜欢的老师与教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无关
34.教师的性格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上。
35.热情和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满足学生附属内驱力动机。
36.缺乏自我认知智能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37.要防止归因偏见就得过分在意归因是否客观正确
38.教师自尊的缺失是伤害教师尊严的重要方面。
39.男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症一般比女教师早。
40.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道德表现有密切关系。
41.教师暴力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造成的。
42.造成教师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是由于挫折和冲突所形成的长期焦虑。
43.教师的爱是心理互动的过程。
44.同理心就是要让教师放弃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想法。
45.学会倾听是教师必须学会的一种沟通的技能。
46.教师保持职业青春的秘诀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47.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是由教师社会地位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决定的。
48.教师职业的低成就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49.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什么更重要。
50.教育服务属于技术服务的范畴。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指的是:(
2.凡是能适应社会生活基本要求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反之者被视为异常,这是心理健康的:(
A、统计测量标准
3.对待同样迟到的好学生和差生,教师的态度不同,这是()
4.由于管理能力的欠缺,有的教师会找出各种理由来争取不当班主任,这是一种()
5.某教师因一次上课失误而自怨自责,痛苦,消沉,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他的哪种不合理信念的作用(
6.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是:
7.“心理咨询使人更加相信自我,而非更加迷信别人”。这体现心理咨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