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五)
(2022-04-16 11:50:10)
标签:
历史春秋儒家道家墨子 |
分类: 读史札记 |
可以讲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基本就是宗亲关系,血缘关系,仁爱以及情感待人。中国人遇事先讲情再讲理,所谓法不乎情也,中国人重视宗亲和血缘的维系,崇敬先人,尊贤尚齿。中国人在外首先是信乡亲,他们在乡时亲同村,在镇时亲同乡,在县时亲同镇,如此类推,到国外就亲自己的国人。用句时髦的说话,这就是地缘政治。同样在血统来讲,姑表比姨表亲,同房叔伯兄弟比不上同父母的兄弟亲。
这种宗亲血缘关系的形成基本上是在周朝建立之初,由周公旦完善并固定下来。我们看到周朝分封诸侯的地点和爵位高低,就是经此为基准。查看一下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一目了然了。
但光是有宗亲和血缘纽带仍是不够的,所以到了春秋时期中国就大乱,这个乱象持续了五百年之久,中国一开始分裂成近百个大小国家,到战国又合并成七个,最后由秦统一。在这个时期,中国人不断在思索,究竟怎样的统治模式才合适中国人?这就有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其他的一些杂家,他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治国方案,以期达到自己的理想社会。各种思想从一开始就互相争论,直到几百年后的汉代,由汉武帝结束了争论,决定经儒家为核心,吸收了各家之长,形成了亲的儒家,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已经不完全是孔子的儒家了。
无可否定,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儒学。不管你是否有高学历还是一个文盲,不管你信奉佛教还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你是在中国成长的人,那么你的骨子里必然有儒教的思想,总是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它总是影响你对事物的看法。
西方人一直不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其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那怕你是一个中国通,也很难去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这与中国古代的语言艰深难懂很大关系。须知道,粗读史记还可以,要粗读道德经、论语、墨子等书籍那是很艰难的事,更何况去到易经、管子这些书籍直到龟甲文这些书籍更有点天荒夜谈了。
当然我只是很粗浅的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我不想用那些太多的史料引证,因为太多的引证不但费时,也令人产生讨厌,有时光是看引证材料已经老眼昏花了,有心去证实的话自己去查吧。我很喜欢清人赵翼写的二十四史扎记,简练、一干二净,没有太多的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