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旅游 |
分类: 上海影像 |
松江是上海之根,松江古城的历史底蕴、府城名望,旧城遗韵、水乡格调,大量的古建筑、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些优势是周庄镇、朱家角镇、同里镇等不可比拟的。
松江的仓桥地区是古代松江最重要的水陆枢纽。自明代起松江每年往北京运粮的“漕运”的源头就在这里,由它带动了仓城繁荣。从宋代的安就桥、问俗亭至明清的云间第一桥、祭江亭和小普陀,无不见证了它作为邮驿孔道和官员迎送之所的悠远历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六年春,康熙皇帝两次南巡,舟抵松江巡察,即在祭江亭登岸,为松江地区的历史添上了浓重一笔。东西贯通的松江唐代市河,拥有形状各异,具有江南特色的大仓桥、跨塘桥等桥梁,这些设计合理、耗资巨大、结构精美的桥梁,充分显示古代松江的科技水平,它们是松江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逐水而居,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从而形成了松江沿古市河两岸的民居群落。市内街巷喧嚣。据明清初士人王沄编修的《云间第宅志》载,松江城镇内名宅有200余家之多。如今保存的明清旧宅大多集中在松江城西部,且数量较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楠木厅、葆素堂、王治山宅、雕花厅、莫氏宅等。在刘敦祯主编,集中国古建筑专家之合力而成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建筑史》称:“当时松江第宅园林数量之多,技艺精美与苏州、杭州、嘉兴府齐名。明代章简《松江城》诗云“登高一望民风厚,楼阁重重烟雨中”。”
历史上松江曾经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和交易集散地。明末梦珠在《阅世编》卷第七论松江棉布商业盛况时说:“富商巨贾操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明代后期,这个地区纺织品生产和交易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仓桥一带,店铺商肆,旗杆林立,集聚在松江的显官巨贾,文人墨客凭借着江南水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掘地叠山,构堂筑楼,以至到了寸土难觅的地步。目前,松江的顾绣和松江纺织技术已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一篇:【上海松江·仓城老街的平民生活】
后一篇:【上海青浦·金泽的平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