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芭蕾/接同名上篇)
索哥如是说】12年前就想将导师欧建平教授的《西方舞蹈通史》讲义放在自己博客里,都因各种顾虑放弃。
顾虑之一:没时间整理;
顾虑之二:舞蹈学本来对多数人就比较生僻,所需之人有限;
顾虑之三:舞蹈学中所涉及到不同民族、地区文化习惯,会使博客管理员在不了解该学科所涉及的严肃科学态度下,当做“黄色”“不健康”之物,给予封杀。
一、罗斯季斯拉夫.扎哈罗夫
罗斯季斯拉夫.扎哈罗夫是前苏联戏剧芭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7生于俄国阿斯特拉罕,1984年卒于莫斯科。
扎哈罗夫18岁那年,他从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学校毕业时,先后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芭蕾舞团和基辅芭蕾舞团作演员四年,然后进入列宁格勒戏剧专科学校话剧导演系深造,毕业后则加盟基洛夫芭蕾舞团出任编导,由他根据普希金同名长诗改编的芭蕾舞剧《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934)》旗开得胜,并从此青史留名。
1936年,他调往莫斯科,先后在大剧院出任芭蕾舞团团长和芭蕾舞校校长,其间还在卢纳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出任教授,并陆续完成了《高加索的俘虏/1938)》、《村姑小姐/1946)》和《青铜骑士/1949)》这个“普希金系列”现代芭蕾舞剧的创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幻灭/1935)》、《意大利的天空下/1952)》,重编了《灰姑娘/1945)》、《红罂粟花/1949)》等现代芭蕾舞剧。作为首批尝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体系的前苏联编导家,他高度重视舞剧的戏剧结构和心理体验,努力塑造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扎哈罗夫对芭蕾舞剧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中,还包括出版了《编导艺术/1954)》、《关于舞蹈的对话/1963)》、《编导与演员的合作/1967)》、《编导手记/1976)》和《说舞/1977)》共五部舞蹈书籍,充分体现出一位芭蕾编导家在非文字与文字语言两方面的深厚修养。
二、莱奥尼德.拉夫罗夫斯基
莱奥尼德.拉夫罗夫斯基是前苏联戏剧芭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1905生于圣彼得堡,1967年卒于巴黎。
拉夫罗夫斯基17岁自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毕业之际,他便加盟该剧院的芭蕾舞团作演员和教员,先后主演了全部经典剧目中的男主角,并参与演出了青年芭蕾舞团的新作晚会,以及洛普霍夫1923年引起争议的交响芭蕾《舞蹈交响曲》。
1930年,他为学生们编导了首批作品,随后便创作了芭蕾舞剧《法杰塔/1934)》和《卡捷琳娜/1935)》。
1935年,他出任小剧院芭蕾舞团团长三年;
1938年调任基洛夫芭蕾舞团团长,新创作了《高加索的俘虏/1938)》,以及前苏联第一个版本的《罗米欧与朱丽叶/1940)》等芭蕾舞剧。
1944年-1956年、1960-1964年,他曾两度出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新创作了《红罂粟花/1949)》、《宝石花/1954)》、《帕格尼尼/1960)》、《夜城/1961)》、《生命中的几页/1961)》等现代芭蕾舞剧,并复排了《吉赛尔/1944)》、《雷蒙达/1945)》等经典芭蕾舞剧。
1964年,他调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学校校长,并在莫斯科戏剧学院舞蹈系任教。
三、彼得.古雪夫
彼得.古雪夫不仅是前苏联芭蕾的代表人物且是俄罗斯芭蕾在中国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
1904年,他生于圣彼得堡,1987年卒于列宁格勒。
古雪夫早年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从师V.波诺马廖夫和A.希里亚耶夫学舞,同时与巴兰钦为友,参加他在学生时代组建的青年芭蕾舞团,并演出他的实验性芭蕾新作。
1922年毕业时,他加盟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先后在编导大师洛普霍夫的《冰美人/1927)》和《胡桃夹子/1929)》、V.瓦伊诺宁的《巴黎的火焰/1932)》中创造了主要角色。与此同时,他还经常与夫人-舞伴儿O.曼加洛娃同台表演旋转如同旋风、托举易如翻掌、彼此配合默契、令人瞠目结舌的双人舞,甚至在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为苏军将士表演,其饱满的激情和精湛的技艺备受欢迎与爱戴。
1935年,他调往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任独舞演员达10年之久,同时在附属芭蕾舞学校兼任校长直到1941年。
1945年,他返回列宁格勒,在基洛夫芭蕾舞团任艺术总监和编导至1950年;
1960年-1962年则在小剧院芭蕾舞团;1963年-1966年更前往新西伯利亚剧院,出任同样的职务;
1967年-1969年,他还曾在列宁格勒室内芭蕾舞团任艺术总监。
1922年-1966年他作为前苏联优秀的舞蹈教育家,曾先后在列宁格勒戏剧艺术学院、列宁格勒国家音乐会组织、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列宁格勒小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任教;
1966年开始出任列宁格勒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1973年晋升为教授。
作为文化使者,古雪夫生前曾多次受前苏联政府的派遣,出国传授俄罗斯的芭蕾艺术,其中包括1957年-1960年间来华,在北京舞蹈学校开设的《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上任教,其诚恳的待人接物、忘我的工作精神、敏捷的思维习惯与丰富的艺术想象,为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材,最后还以总导演的身份,手把手地指导中国学生,创作了中国题材的民族舞剧《鱼美人/1959)》,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