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中的性格舞3-3
按:性格舞蹈/法语:Danse de caractère,英语:Character
rdance)与古典舞蹈/Classical Dance)并列为芭蕾舞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芭蕾处于低潮,俄罗斯为了发展本国的芭蕾事业,汲取意大利和法兰西两大芭蕾流派的精华,结合俄罗斯民族特有充满活力的风格。
在圣彼得堡马利亚剧院/Mariinsky
Theatre),马里于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和列夫.伊凡洛维奇.伊万洛夫/Lev
Ivanovich Ivanov)这两位俄籍编创大师分别在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三大舞剧作品中编创了后来成为经典的性格舞蹈。
如作品:
《天鹅湖/Swan
Lake,1877年)》对每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画,及性格舞蹈的情节性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如:第三幕的西班牙舞蹈/Danse
Espagnole)、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舞/Naples)、匈牙利的恰尔达什舞、波兰的玛祖卡,既展示了舞剧色彩的多样性,又具有推进剧情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1890)》,这部舞剧穿插了各种风格的舞蹈片段,波兰舞、小红帽与狼/Red Hood et Riding)、穿长靴的猫/Puss in
Boots)、灰姑娘、蓝鸟/Bluebirds)小矮人舞等。
《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第二幕性格舞蹈的西班牙舞、阿拉伯舞/Arabian Dance)、中国娃娃舞/Chinese
Dance)、俄罗斯舞、芦笛舞/Dance of the Reed
Pipes)等。
舞剧《唐.吉诃德/Don
Quixote)》中的西班牙、匈牙利和波兰舞后来成为性格舞蹈编创的经典作品。朴实近人的民间素材,加上编舞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加上费利克斯.克舍辛斯基/Felix
Kschessinsky,波兰人)、贝凯菲/Békefi,匈牙利人)和亚历山大.施里亚耶夫/Alexander
Shiryaev)等俄国演员的原汁原味的表演,这些性格舞蹈的技巧难度明显提高,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是,在舞剧中它们一般不承担展现情节的任务,只是观赏娱乐性的插舞,但能延续剧情发展,也能增加轻快、愉悦的欣赏气氛,名人佳作受到追捧和仿效,逐渐形成由若干固定的动作构成的舞蹈组合段子,人们不再实地采风,而是袭用这些组合段子来编演性格舞蹈。
大同小异的性格舞蹈-西班牙舞、波兰舞、匈牙利舞、茨冈舞/Danse Atsigano)等等到处可见,甚至本来属于某一民族的特技动作也被用到了其他民族的舞蹈节目中。
20世纪中叶,俄罗斯改革家米哈伊尔.福金/Michel
Fokine,1880-1942)十分重视性格舞蹈的民族风格,不赞成圣-莱昂和彼季帕的作法,他主张性格舞蹈要忠实于民间,又要符合舞台艾尔斯勒表演的西班牙的卡丘查/Cachucha)舞标准,号召"经常反复研究民间舞蹈,经常检验自己”。创作出风格鲜明的性格组舞,这类具有统一构思的舞蹈。常常能从中表现出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风格的渊博知识,此为米哈伊尔.福金编舞的基本特色。
在米哈伊尔.福金1909年到1914年期间的重要作品:
《伊格尔王子/Price
Igor,1909)》、
《仙女们/La
Sylphide,1909)》、
《狂欢节/Carnaval,1910)》、
《火鸟/Firebird,1910)》、
《玫瑰花魂/Le
Spectre la Rose,1911)》、
《波特鲁什卡/Petrouchka,1911)》、
《金鸡/Le Coq
D’Or,1914)》。
他身体力行,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风格鲜明的性格舞蹈,其中《波罗维茨人之舞/Polovtsian Dances,中亚细亚)和以西班牙民间舞蹈“霍塔”为主的《阿拉贡的霍达节/Jota Aragonesa,西班牙)》更是传世佳作,他对性格舞蹈的形象性和情节作了新的探索,创造出感人至深的形象,赢得盛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另一位改革家亚历山大.亚历克斯艾维奇.戈尔斯基/Alexander Alexeievich
Gorsky,1871-1924)进行了真正意义的改革,使芭蕾舞进入了革新的进程,从而恢复它在艺术舞台中的地位。在自己的《唐.吉诃德》和《天鹅湖》新版本中编排的西班牙舞,至今仍被奉为蓝本,屡演不衰。
十月革命后,苏联编导创作的新舞剧广泛运用性格舞蹈,其中最为成功的有:
瓦西里.瓦伊诺宁/Vasily
Vainonen)编导《巴黎的火焰/The Flames of Paris)》中的巴斯克人之舞/Basque
Dances);
罗斯蒂斯拉夫.维拉蒂米罗维奥奇.扎哈罗夫/Rostislav
Vladimirovich Zakharov)编导的《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Bakhchisaray’s Fontain)》中的鞑靼舞等;
瓦赫坦格.米哈伊洛维奇.恰布基安尼/Vakhtang
Mikhailovich Chabukiani)编导的《劳伦西娅/Laurencia)》中的西班牙响板舞/Dances
Castanet)和弗拉明戈舞/Flamenco)和《群山之心/The Heart of
the Mountains)》中的高加索舞;
米哈伊洛维奇.莱奥尼德.拉夫罗夫斯基/Leonid
Mikhailovich Lavrovsky)编导《罗米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中的几段意大利舞,尼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尼西莫娃/Nina Aleksandrovna
Anisimova,1909-1979)编导《加雅奈/Gayaneh)》中的亚美尼亚马刀舞/Sabre
Dance);
尤里.尼科拉维奇.格里戈罗维奇/Yuri
Nikolaievich Grigorovich)编导《宝石花/The Stone
Flower)》中的俄罗斯舞等等。
相对于19世纪的性格舞蹈而言,前苏联舞剧的性格舞蹈比较注重与剧情的联系,承担一定的情节任务,或塑造人物性格,或渲染烘托气氛和指明剧情发生的地域,而不再是单纯的观赏性的表演(插舞),这些舞蹈真正体现了性格舞蹈最初的含义,即性格的、人物的、形象化的舞蹈。
用性格舞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已被现代的编导们所重视。(全文终)/转文:正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