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交响芭蕾舞剧《宝石花》介绍(3)
5.版本解述:
5.1)命运不济的《宝石花》
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音乐《宝石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於1941年6月发动侵略苏俄,俄共当局宣布抗敌时政,一切改为战时体制,并且发布《为祖国而战》及《建设国家》两个动员口号,所有艺术家奉命直接或间接参加这个行列,普罗科菲耶夫在这段期间有许多佳作完成。
1947年在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第六号交响曲,却被批斗为欧洲型形式主义的音乐;
1948年苏俄党政机关确立了音乐的写实路线,逼得普罗科菲耶夫不得不向苏俄作曲家协会公开表示,承诺谱出大众通俗易懂且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从此直到他去世,都得时时虚心检讨自己的音乐风格,这部舞剧音乐《宝石花》便是这个时期(1948-1950)的作品,也是他的最后一出舞剧音乐。
作为一个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能力(1891-1953)常常被人们低估。他的很多晚期作品得不到重视,其中的一部歌剧甚至从未上演。但芭蕾舞剧《宝石花》的命运替作曲家稍微带来些许安慰。
5.2)艰难中的《宝石花》
这部作品的构思开始于普罗科菲耶夫最困难的时期:
1948年,他和其他一些作曲家,包括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遭到苏维埃关于“形式主义”的批判,他们的音乐也遭到封禁。
这一年,普罗科菲耶夫住在疏散地-莫洛托夫,每天面对乌拉山脉的风景来纾解作曲的疲劳,他在偶然的机缘下,得到巴祖夫(Bazhov,1879-1950)所写的乌拉山传说《孔雀石小箱子》一书,他认为这是梦寐以求的题材,莱昂纳德.拉夫洛甫斯基(Lavrovsky,1905-1967)燃起了他对舞剧的兴趣。后者当时正在为莫斯科大剧院寻求一部芭蕾舞,这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当时唯一的希望。所以请编舞家拉夫罗夫斯基与好友米拉.门德尔松
(MiraMendelssohn)合写了芭蕾舞剧《宝石花》的剧本。
《孔雀石箱子》一书是巴祖夫收集了乌拉山地区的50则神话传说,加以改写成书的。其中的《石花》与《山上的石工》两则故事,合并成为这个舞剧的题材,并曾拍成电影。
5.3)遗作《宝石花》
普罗科菲耶夫用这个故事的剧本作曲。
1948年9月,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全剧的大部分段落钢琴谱底稿,第二年(1949年)完成了全剧的管弦乐,共是附有序幕,尾场的四幕九场的作品,全剧一共有46个曲子。由这46个曲子的题名也可以看出故事发展的路线。
1953年2月,普罗科菲耶夫得了感冒,但他还是开始了芭蕾舞剧《宝石花》的最后一次校订工作,因为这部舞剧要在3月1日开始排练。
1953年的3月5日下午,《宝石花》的导演拉夫洛夫斯基和乐团首席演奏斯朵契夫斯基到公寓访问时,他精神还好。普罗科菲耶夫把《宝石花》的一部分总谱交给他们之后,出去散步。然而六点刚过,他就由于脑溢血而匆匆离开了人世。
就这样,芭蕾舞剧《宝石花》成为了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后一部作品。但直到去世前,他一直在不断进行修改。他努力让音乐满足拉夫洛甫斯基的愿望,只要这种愿望与他本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不相违背。
拉夫洛甫斯基心里想的是要一部基于童话故事的芭蕾,其中蕴涵着一个爱情故事。这部舞剧完成后,因计划遭到更动。
5.4)不解的二次创作
1954年2月12日《宝石花》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这一年是普罗科菲耶夫去世的第二年。
尽管演出阵容邀请到嘉丽娜·乌兰诺娃扮演卡婕琳娜,玛雅·普里谢茨卡娅扮演铜山女王,但由于编导不理解音乐的实质在于揭示剧中形象的精神世界和命运,批评家指责其中的音乐,尤其批评其中过时的戏剧效果,过于沉重的哑剧场面,这部舞剧没有引起轰动从并不成功。
只是单纯图解原著的故事情节,试图表现革命前乌拉尔地主如何压迫人民、扼杀民间天才这种社会性主题,表现手法过于日常生活化,因而遭到失败。
直到俄罗斯舞蹈家及编舞家尤里.格里戈罗维奇(1927-今)于1957年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重新编排上演这部作品时,才证明了这些偏见是多么错误,格里戈罗维奇重新编导的新版本着重表现音乐的主题和诗意,力求舞蹈交响化,尤其是“集市”一场中的舞蹈形式复杂多样,达到高度概括水平。
5.5)新生的《宝石花》
圣彼得堡基洛夫剧院版前所未有地挖掘了舞剧中的心理深度,整个编排中,格里戈罗维奇努力打破彼季帕开创的略显陈旧的俄罗斯芭蕾舞剧风格,尝试引入现代“戏剧芭蕾”概念,被誉为一个里程碑。
这位芭蕾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编舞家尤里·格里戈罗维奇,就是以《宝石花》一剧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登台亮相(1959年),三年后又出访斯德哥尔摩。
西方观众也因此通过格里戈罗维奇的版本熟悉了《宝石花》这部作品,世界芭坛也将这个版本奉为该作品的唯一舞剧版本。但这个舞剧版本的缺点是只讲了故事的一半:所有与爱情故事无关的情节都被当作多此一举而被删节了,作品的编号也作了很大的修改。
1959年玛辛莫娃·马克西莫娃(Ekaternia
Maximova)和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VladimirVasiliev)为大剧院芭蕾舞团复排上演并在1962年为瑞典皇家芭蕾舞团(Royal
SwedishBallet)上演。
1976年,埃里希·沃尔特(Erich
Walter)德国莱茵歌剧院(German
Opera on theRhine)上演。(全文终)/转文:正一
整理索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