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不陋
华而不奢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知识大爆炸”和“冷战”结束的影响下,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五个时期轰轰烈烈的到来了,这便是整部芭蕾史的最高阶段——当代芭蕾时期。
当代芭蕾集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之大成,是芭蕾舞与现代舞的完美融合。在这一时期当中出现了一批个性独特的优秀编导大师,其中捷克芭蕾编导大师伊日·基里安是毋庸置疑位居榜首的,当代芭蕾便是起始于他于1977年出任荷兰舞蹈剧院艺术总监之际,而当代芭蕾时期两个阶段的分界点也正是确立在基里安1999年退居二线之时。
伊日·基里安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最为多产,也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芭蕾编导家。笔者认为他的主要贡献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且动作风格独树一帜,清新而愉悦,在当时如一缕春风迅速地席卷了整个舞蹈界。
第二,基里安从自身出发,为世界级的舞团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结构,为荷兰舞蹈剧院设置了三个下属舞团,一团是最佳演出阵容,集结了风华正茂的一大批优秀舞蹈家;二团是专为优秀毕业生所设立的实习演出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自己的舞团创建了后备力量;三团则是专为五位进入不惑之年的表演家而设立的,既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也反映出基里安性格中深深的人文主义关怀情感。
第三,伊日·基里安在自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优秀的接班人,被称作当代芭蕾第二阶段代表人物的纳乔·杜阿托当属基里安最得意的门生,其作品风格既集成了恩师在肢体语言、抒情意味上的优长之处,有加入了自己的戏剧性想象力和更加丰富的活力,可以说是对基里安的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导师欧建平著-索哥)这样描绘伊日·基里安的作品风格“基里安的作品在动作风格上相当折中,既不前卫,也不激进,而是善于将主张唯美和畅若流水的古典芭蕾与夸张变形和抑扬顿挫的现代舞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同时,又在作品的核心处燃烧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更随时迸发出浓郁的幽默感。”在观看了《跺地起舞》、《六只舞》、《D调交响曲》、《归去来兮》和《帽子》四部作品后,才更对书中的描写感同身受,下面就通过笔者自身观看作品的感受来对伊日·基里安的作品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一、极简·至深
基里安的作品,无论长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
对于最易引人注意的舞美设计,几乎见不到对于舞台的刻意改变和装饰;作品《跺地起舞》算是基里安作品中对于舞台设计较为讲究的了,也只是用单一纯黑色调的帘状幕布作为背景幕,这一布景的设计不但为要表现原始生活题材的作品创立了较为深沉的整体色调和氛围基调,同时幕布的使用也使得动作在编创上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演员整体数量有限,但利用幕布而编创出灵活的上下场方式,则别出心裁更具趣味性。对于演员的妆扮也十分简洁,舞者的服装也多为清一色的练功服;在作品《D调交响曲》中设计了独特的造型,男演员戴卷曲的假发上台,还为他们准备了身着女式晚礼服的身体模型,这些设计都诙谐而讽刺,很容易便博得观众一笑,在笑后方能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含义。而在音乐的选择上,基里安似乎特别偏爱莫扎特的钢琴曲;作品《六只舞》便是运用了莫扎特的六首舞曲编创而成,《D调交响曲》与《归去来兮》也都是以莫扎特的钢琴曲作为音乐的,无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的,基里安始终坚持着动作与音乐的完美契合。而在动作的设计上则更是体现了其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跺地起舞》中动作多笨拙而棱角分明,如模拟动物、拍打身体等,有深厚的原始感,很多造型都取自原始壁画之上,且在构图设计上的几何性极强,用几何造型配合动作来表现意味;《D调交响曲》中采用了很多生活化的动作,并将演出中的事故与失误再现在舞台之上,还有很多类似哑剧动作的戏剧化表演,这些都使得作品更加诙谐和幽默;《归去来兮》中男子与女子的集体舞段居多,动作整齐划一,且多造型,充分地体现出了芭蕾的造型美。
但总体来说,不论动作的设计是怎样的,观众都可以从细微之处一眼看到演员们深厚的功底,笔者认为这也是基里安作品坚不可摧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着扎实功底的演员有着更强的可塑性,从而可以更加充分的表现出编导所想要的动作质感。
舞台上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简约,但是这简约确实十分的不简单,正如书中对基里安作品风格的描述“在作品的核心处燃烧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更随时迸发出浓郁的幽默感”,《跺地起舞》仿佛描绘了一场原始的祭祀仪式,同时又在有限的文化现象中体现了编导深沉的思考与惊人的想象力;《D调交响曲》表面表现了一出诙谐而搞笑的漏洞百出的演出场景,实则在暗讽当时舞蹈界的芭蕾明星制;《归去来兮》是几部作品中舞蹈性最高的一部,在男女动作的完美配合之下,在无法掩盖的大男子主义痕迹中推出了爱与死这两大人生主题。用极其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这也是伊日·基里安的作品最动人之处。
二、至美·无华
说到“美”,基里安的作品,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是所有作品共同的音乐之美;其次是在作品中若有若无、或深或浅的体现出的舞者技艺之美;在《跺地起舞》中最突出的是构图美;《归去来兮》中令人惊叹的则是动作与形式之美,动作中流畅的加入了大量的技巧,将舞者的扎实功底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集体男女双双作物的宏大场面也使得观众为之惊叹,不得不说,舞蹈艺术,重要的先是一种审美艺术,具有了基本的美感才能继续其他道路的方向,而舞蹈最基本的美感便是来自于动作本身,在这一点上《归去来兮》的表达十分成功,在道具使用上,巨大的绸布如天地、海洋般在舞台上往返拉动一次,演员们随之消失或是出现,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了人类消亡和诞生两个阶段。
此外,说到基里安的作品之“美”还有必须提及的一部作品,《帽子》,这是基里安为庆祝女王的生辰而创作的一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女王对于帽子的独特爱好。舞蹈中内容素材很多,有简单至极的舞步,又有中途穿插的类似街舞的动作,但整体看来却有着繁而不杂的效果。整体的作品看来类似一场哑剧的表演,中间穿插着为数不多的舞蹈动作,舞台上有一位“主持人”,竟然有语言的配合,头戴各色的风车,舞者们则分别带着不同颜色的帽子,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颜色设计,道具扇子也是由鲜明的红、黑两面着色,在整体的效果中,既保证了舞台的干净整洁,有突出了各色帽子的存在。舞蹈中,舞者们和着交响乐传递帽子,主题简单而又明确。
整个作品时间不长,也没有精妙的舞蹈动作,但整体却有一种让人感动的简单,庆祝女王生日这样严肃而正式的场面,基里安用这样一部令人舒适而愉悦的作品表达了出来。正如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美得恰到好处,却丝毫没有华丽的设计和奢侈的装扮,这也是基里安的作品受到从女王(统治阶级)到各阶层民众普遍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已经三十余年过去了,再回首看基里安的作品,仍旧觉得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又美不胜收,基里安的成功再次说明了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最深刻的美感,这才是艺术最大的成功。对于现在很多搞艺术的人花大钱、造大场,却办小事,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代价付出了,却鲜有优秀作品出现,在这种时候,艺术从业者更应多多的回顾经典,更多学习和借鉴。伊日·基里安的作品简而不陋,华而不奢,看似简约,但要做到却实不简单,不过还是让我们带着期望的目光看未来,期待等到属于我们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优秀舞蹈艺术。/转文:石曼晴(2012级舞蹈学硕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