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舞蹈通史》[26]第五讲/第三章芭蕾舞
第一节早期芭蕾
㈠来龙去脉(C.1500~1832)
作为“西方文明的结晶”,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可谓顺理成章的事情。文艺复兴运动赋予人类以冲破中世纪黑暗与压抑后的热情与智慧,而意大利流派的芭蕾也因此具有热情奔放、气质豪爽、动作舒展、技术高强等总体特征。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席间芭蕾”由意大利的贵族冈卓―奇―波塔承办,时间在1489年。1533年,当意大利公主卡特琳嫁到法国,曾带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乐手和舞者。芭蕾就这样冠冕堂皇地从意大利宫廷步入了法兰西宫廷,并很快成为法国宫廷上至国王,下到臣僚,自爱自娱自乐、宏扬贵族风范,以及炫耀国力强盛的最好方式。
1661年,法国宫廷根据国王路易十四的诏书,在巴黎创建了皇家舞蹈学院。但最初的宗旨并非是要发展后世这种作为表演艺术的芭蕾,而是要提升皇亲国戚们自娱自乐的交谊舞水准。不过,那些由国王钦定的芭蕾大师们充分地利用了这样一个机缘,更在路易十四浓厚的芭蕾兴趣上推波助澜,从而把芭蕾艺术发扬光大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之上。1672年,路易十四因人到中年,无法胜任难度渐大的表演而退出舞台,芭蕾大师们则乘势将所有业余的贵族舞者们赶下了舞台,进而确保了芭蕾表演艺术可以放开手脚,向着高精尖的境界挺进。
早期芭蕾时期中,首当其冲的成名之作当然是被史家誉为“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剧芭蕾》;同是宫廷芭蕾,因为国王担任主演而传为佳话的可谓《夜芭蕾》;而最终因走出宫廷,进入为各阶层服务的剧场而流传至今的剧目则是《关不住的女儿》。
芭蕾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登峰造极的高度,不得不在归功于18世纪法国的三大改革家——玛丽·卡玛戈、玛丽·萨莱和让-乔治·诺维尔。而在意大利,萨尔瓦托雷·维加诺等编导家,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早期芭蕾时期的舞者形象完全不是我们今天心目中的形象,因为穿硬头脚尖鞋翩翩起舞尚未成为女舞者们的“法定”技艺,男女舞者们的肢体远不象今天这样修长,他们的动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灵巧。
㈡名家青史
巴尔塔萨·博若耶是法籍意大利编导家、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大约在1535年生于意大利某地,大约在1587卒于法国巴黎。1555年前后,他到达法国宫廷,先后导演了许多大型的演出,尤其是因为在1581年编导了史称“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剧芭蕾》,而被芭蕾史学家们誉为“法国芭蕾舞剧编导第一人”,并认为给《吉赛尔》、《天鹅湖》等后世芭蕾舞剧杰作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芭蕾史上,有位国王可谓功高无量,他就是法王路易十四。
1661年,自幼学习芭蕾的他,在独立执政的第一个十年中,率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芭蕾教育机构——皇家舞蹈学院。如今,在各国依然广泛使用的手脚的五个位置,以及大量程式化的芭蕾舞姿,是1700年在这里用法语固定下来的,因此,法语至今依然是国际芭蕾圈中普遍使用的“世界语”,而由他主演的宫廷芭蕾舞剧《夜芭蕾》,则成为早期芭蕾的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2002年在法国拍摄的故事片《国王跳舞》中得到了再现。
路易十四的老师叫让·巴蒂斯特·吕利,这位法籍意大利芭蕾表演家、编导家、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总监1632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富足的磨坊主之家,1687年卒于法国巴黎。幼年时代,他因聪明伶俐且活泼可爱而入选法国宫廷,经过主人的精心栽培和自己的用心学习后,逐步从陪练意大利口语的贴身男仆,成长为多才多艺的艺术家。1653年,他在为《夜芭蕾》作曲和编舞时,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而且还使法王路易十四因扮演其中的“太阳王”而青史留名,并因此备受宠信。最大贡献是同法国著名戏剧家莫里哀一道,先后创造了“幕间芭蕾”和“喜剧芭蕾”这两种早期芭蕾的重要样式。
皇家舞蹈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法国编导家和教育家皮埃尔·波尚,1636年生于凡尔赛一个乐舞世家,大约在1705卒于巴黎。波尚自幼接受家传,12岁便在宫廷芭蕾舞剧《激情荡漾》(1648)中首次登台,深得王室宠信,成年后更是舞艺精进,成为国王路易十四的芭蕾教师,与他同台演出过多部芭蕾舞剧。出任院长期间,他的最大贡献是将芭蕾流传至今的五个手脚位置加以规范。
由于各种世俗观念作怪,此前能在专业舞台露面者统统都是男性。因此,法国芭蕾表演家拉芳丹小姐因率先登台而青史留名,便不足以为奇了。这位神秘的女性大约在1655年生于法国,并大约卒于1738年的巴黎。1681年,她在巴黎歌剧院的大舞台首次亮相,首开女性芭蕾表演艺术之先河的,而剧目则为由吕利作曲、波尚编舞的芭蕾舞剧《爱神的凯旋》。她天生丽质,眉目传情,身段窈窕,玉洁冰清,为后世的古典芭蕾女演员竖立了楷模。
同是18世纪法国芭蕾的三大改革家,玛丽·卡玛戈1710年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个西班牙和意大利混血的乐舞世家,1770年卒于法国首都巴黎。在父亲的启蒙下,她幼年登场,10岁时前往巴黎,随名师学舞,16岁加盟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很快便晋升为女主演,并成为另一位当红明星M.萨莱的对手。她一生跳过芭蕾舞剧近百部,舞风强劲,风格洒脱,尤其是以率先完成“交织击腿跳”、“上下击腿跳”这两种至今仍为男性专利的腿部击打动作令世人瞠目结舌,而她最大的历史功绩则是斗胆将女舞者的曳地长裙剪短,确保了她们能够轻装上阵,促使芭蕾的表演风范和肢体美学能够轻盈飘逸地进入了随后的“浪漫时期”。
玛丽·萨莱1707年生于一个杂技世家,1756年卒于巴黎。她自幼便开始与胞兄一道,在伦敦的哑剧演出中频频登台,11岁在巴黎首演,随后则开始在芭蕾名师门下习舞,1727年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女主演,并迅速与卡玛戈相映成辉。与卡玛戈的过人精力与辉煌技巧不同,萨莱主要擅长细腻的内心体验和强烈的戏剧表演,1734年更因在芭蕾舞剧《皮格马利翁》中根据人物的时代与身份,披挂古希腊样式的薄纱图尼克长衫而震惊四座,青史留名。她最大的贡献是使芭蕾成为富于戏剧真实性和自然表现力的舞台表演艺术,并身体力行地推行了“还历史本来面目,让每个角色穿上符合其历史真实的服装”等观念。
让-乔治·诺维尔是法国芭蕾的表演家、编导家、教育家和理论家,18世纪最重要的芭蕾改革家,舞蹈史上的“情节芭蕾之父”。1727年,他生于巴黎,1810年则卒于法国的圣日尔曼昂莱。早年,他曾随巴黎名师学舞,并深受追求戏剧表现的芭蕾改革家萨莱影响,16岁开始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次登台,此后则在欧洲各地巡演。1754年,他出任巴黎喜歌剧院的芭蕾大师,复排了他最成功的芭蕾舞剧《中国的节日》(1749),神奇的想象与当时盛行的“中国瓷器热”相吻合,一时成为法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他一生创作芭蕾舞剧150多部,但使其青史留名的却是1759年用文字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他在其中针砭时弊,强调舞蹈不应是歌剧的附庸,或身体的杂技,而应是情节自然、“没有对话的戏剧”,因而被英国戏剧界誉为“舞蹈的莎士比亚”。
让·多贝瓦尔是法国的芭蕾表演家、编导家和教育家,1742年生于法国的蒙彼利埃,1806年卒于该国的图尔。他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校一毕业,19岁便加盟了该剧院的芭蕾舞团,10年内陆续出任过性格舞领舞、领衔男主演和芭蕾大师。为实现老师诺维尔的一系列芭蕾改革思想,他1785年前往法国西南部城市波尔多,出任了当地大剧院的编导大师,1789年更首演了其编导生涯中最为成功的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该剧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描绘了一对青年冲破层层阻挠,结为百年之好的故事,充分展示出多贝瓦尔处理爱情与笑料的喜剧天赋。
在18世纪的法国芭蕾舞台上,有一个世家可谓非同凡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维斯特里家族。父亲加埃唐·维斯特里是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领衔男主演,在芭蕾史上素有“舞蹈的上帝”之盛誉,其子奥古斯特·维斯特里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760年生于巴黎,1842年则卒于这里。随父学舞后,他12岁登台便艺惊四座,翌年在父亲主演的芭蕾舞剧中扮演爱神,更是一夜走红。16岁,他加盟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四年内便从独舞晋升到主演和领衔主演,先后主演了诺维尔等大批名家之作。1781年随父去伦敦,万人空巷的精彩演出创造了国会推迟例会的传奇,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舞蹈第一人”。
萨尔瓦托雷·维加诺是意大利芭蕾表演家和编导家,1769年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舞蹈世家,1821年卒于米兰。早年,他曾向当作曲家的叔父学习音乐,首次于罗马登台跳舞时扮演的却是女性角色,后又在法国芭蕾大师诺维尔门下深造。维加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芭蕾舞剧,并长期活跃在欧洲各大名城的舞台上,尤其是临终前,一直出任米兰斯卡拉剧院芭蕾舞团的编导大师,为“早期芭蕾”向“浪漫芭蕾”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与众不同的是,他大多为自己编导的舞剧作曲,或改编他人的音乐。在编导上,他的独出心裁则表现在,善于将节奏化的哑剧,有机地融入通常模仿性的手势和传统式的舞蹈,从而使整部作品与音乐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