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 第一章

(2012-09-12 13:22:49)
标签:

欧建平专业课讲义

分类: 现代舞与现代芭蕾

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第一章自娱舞蹈
《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 <wbr>第一章
㈤ 舞蹈个案
⒈波尔卡

    “波尔卡”在捷克语中意为“半步”,描述了两只脚按2/4拍子飞快交替的情形。
    作为捷克的农民舞蹈,它是在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地区,由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出来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的舞厅。1840年,它因布拉格的舞蹈教师拉布在巴黎的精彩表演而迅速闯入了那里的沙龙和舞厅,并通过这场来势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本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此后,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依然无法满足人们学舞的要求。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了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荣舞》,并带动了其它中欧舞蹈的流行,如舞步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斯克》等等。但到了20世纪,它终于被充满了新时代活力的《拉格泰姆》、《爵士舞》等新型舞蹈所取代。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中,以及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它的风采。

⒉拉格泰姆
《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 <wbr>第一章    “拉格泰姆”意为“切分音”,是美国音乐在20世纪初为世界舞厅舞做出的卓越贡献。
    19世纪的歌曲和节奏趋于拘谨和伤感的情调,而20世纪的拉格泰姆则以其特有的切分节奏给人们带来欢快而跳跃的享受。这种使人难以平静的音乐和舞蹈是由美国南方的黑人创造的。他们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结果反倒使拉格泰姆的音乐免受了学院派的桎梏,因而更能释放出火山爆发般的内心压抑,满足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生理需求。《拉格泰姆》通常是2/4拍子,其节奏特点是旋律始终处在切分之中。最早的拉格泰姆叫一步舞,即每拍一步,速度始终不变。1912年在美国出现的《火鸡步舞》和《狗熊步舞》曾颇受舞迷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分别模仿了火鸡狂热拍打翅膀和狗熊懒洋洋地一步一喘这两种截然不同形态。接踵而来的是《大灰熊舞》、《兔抱熊舞》、《波士顿迪普舞》、《颤抖舞》、《情人双步舞》、《抱紧我舞》、《傻瓜滑步舞》等不同形象的拉格泰姆新型舞流行于广大的美国男女青年之中,主要原因则是,这些新编舞比华尔兹的舞步更简单,速度也慢得多,允许青年男女们情意绵绵的身体接触。当时的舞厅舞名师多德伍斯曾非常生动地称之为“一种搂着舞伴的溜达”,并说有些女孩子告诉他,“谁把舞伴搂得紧,谁就能在舞会上吃香”。《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 <wbr>第一章


 

 

 

 


⒊爵士舞:
    在美国,以黑人切分音型为基本特点的爵士舞早已成为包括白人在内的整个社会所公认为的美国民间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的男女交往开始自由起来,彼此搂搂抱抱和连续更换舞伴已不再被认为是不道德之举。而在此时的舞厅里,各领风骚几十年的许多舞种仍然流行着,而《爵士舞》则作为集大成的形式脱颖而出。人们可以随着它的音乐任意选跳《狐步舞》、《拉格泰姆》、《查尔斯顿》、《黑臀舞》等舞厅舞,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毫无疑问,《爵士舞》是爵士乐的身体形式,主要特色是不断加强的2/4拍子,并在反复加强的短乐句或“即兴反复的乐句”中,连续使用切分音,从而使原本沉稳的4/4拍子活泼起来,并带有明显的摇摆性。《爵士舞》在对身体各部位的使用上,具有全面和夸张的特色,故而比较适合现代大剧场的需要,因而成为许多正规舞蹈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为许多芭蕾和现代舞的编导家提供创作的灵感。

《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 <wbr>第一章⒋林蒂跳步舞
    这种舞蹈诞生在1927年,是为纪念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率先成功横跨大西洋,在纽约-巴黎之间作无停顿飞行的壮举而命名的,但它最初却起源于纽约哈莱姆黑人街区的卷心菜舞厅,后来广为流传。
    在动作风格上,它属于《爵士舞》的一种,以起伏跌宕的弹跳步为基本动作,加上夸张的即兴发挥——快速旋转、车轮模仿、冲击和跳跃等等,特别是女子常跳到男子身上,双腿夹住他的腰部甚至肩膀上,模仿飞机腾云驾雾的动作,使男欢女爱的情绪进入癫狂状态。这种舞蹈随后由白人普及开来,并发展成了《吉特巴格》。1980~1990年代,它在英美两国得到复兴,并糅合了一些美国“牛仔舞”的动律,因而倍受欧美青少年的青睐。在澳大利亚舞厅舞综艺秀《燃烧的地板》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经过加工提炼后的这个舞蹈,而且能在它的前后听到飞机的起落声,并从司仪饰演的地面指挥官动作中,回溯它诞生之初与那位飞行英雄的因缘。

⒌吉特巴格
    这个舞蹈是澳大利亚本土的科罗波里舞在现代美国的变种,因此,音乐通常采用的是美国黑人的爵士乐,节奏则是切分音型。
    最初进入舞厅时,它曾是青年男女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和能量释放,以及各种高速旋转、摸爬滚打、连踢带踹的高能动作,达到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甚至被当作是“有益于健康的体育运动”,后来则被用来泛指所有非常规的舞种——这些舞种均刻意打破高贵典雅的动作规范,主张无拘无束地随心所舞,意在发泄年轻人的剩余精力,因此,往往带有剧烈的动作,类似于1920到1930年代问世的《林蒂跳步舞》、《查尔斯顿》、《黑臀舞》等等。在吉特巴格舞的基础上,随后还发展出了《牛仔舞》,并因美国水手的喜爱而在世界各地享有“水手舞”的别称。

http://old.zhwdw.com/wd14/UploadFiles_2233/200809/20080912072633374.jpg第一章" TITLE="《西方舞蹈通史》[12]第二讲 第一章" />⒍萨尔萨
    这种舞蹈最初是在北美都市的西班牙人居住区里引人注目的。
    1980到1990年代在所有拉丁美洲的散居者和加勒比海的音乐舞蹈圈中,成为首屈一指、万众共享的身体语言,并最终在世界规模上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在世界各国,数不胜数的教师靠传授这种老少皆宜、自然纯朴的舞蹈而发家致富;数不胜数的俱乐部靠传播这种轻快时尚、简繁由人的舞蹈而门庭若市。为了用一个整体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萨尔萨》成了多种拉丁舞蹈及其舞曲的总称,比如说古巴的《呱唧拉》、《恰兰珈》、《芒图纳》,哥伦比亚的《库鲁老》等等;比较而言,古巴《萨尔萨》的主要特色是各种旋转的畅若流水,给人一气呵成的整体感;而哥伦比亚《萨尔萨》的动作难点和看点则在于脚下舞步的变幻莫测,让人产生目不暇接的快感;而两大流派之间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胯必扭,有舞必扭。

⒎梅仑格
    这是源于多米尼加的一种舞厅舞。
    传说它源于被铁镣锁在一起的奴隶们合着鼓声砍甘蔗的劳动过程;也有人说,它叙述的是一位爱国英雄在一条腿负伤后仍坚持战斗到胜利的壮举,因为它的主要动作特征是拖着一条腿行进。但事实上,《梅仑格》在多米尼加已有很长的历史。它节奏短促,情绪轻松,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流行起来了。《拉丁舞》的总体特征是快速而激烈,但《梅仑格》却别具一格——它动作较慢,臀部动作也不激烈,可以说是最容易学的《拉丁舞》。

    按照常理,它应该最容易普及,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自1950年代介绍到纽约以来,它一直是少数高水平舞迷们的最爱,而未曾得到广大舞迷们的好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它节奏较慢,不太适合舞厅中青年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能痛快地释放剩余的精力,更不能在剧烈的身体律动中感悟生命的存在;

二是它的臀部动作不够激烈和刺激,不能满足美国年轻人的生理需要。据美国社会学家在大量调查研究后认定,美国正处在一个“臀部时代”,而这里的男女如今更加关心的已不是往日的胸部线条,而是自己的臀部形状。(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