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整体特征分析【17-6】

(2011-01-27 19:45:54)
标签:

给研究者的参考

杂谈

分类: 中国现当代舞蹈流变

中国古典舞20世纪中下叶/21世纪初主要作品及时期创作的整体特征分析【17-6】
http://des.sootuu.com/UploadFiles_5261/200712/2007121584148571.jpg
033.《风雪山神庙》创作于 1983年
编导:唐满城、高成明 作曲:梁克祥 首演:胡二冬、李玲
[简介]
    舞蹈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讲述了宋代大英雄林冲被奸佞高俅陷害,发配流离,怀着满腔悲愤在漫漫风雪中回忆起和林娘子在“十里长亭”生离死别的情景。舞蹈中除了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外,各个舞段的身法性都很强,把许多原为戏曲舞蹈中的身段发展变化为新的舞蹈语汇。其中,林冲个人舞蹈的段落,集中体现了既有传统素材又有变形发展的新古典舞语汇。表演者那干净脆落的动作,无不展现在作品中,让观众感到观赏性很强。该舞蹈中还运用了道具服饰——枪、斗篷等,更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情感寄托的语言符号,把肢体表达不尽的思绪统统采用夸张的手法舞动出来,这样增添了舞蹈的情绪渲染性,加上“忆长亭”中林冲与林娘子的双人舞也为舞蹈整体结构上增添了缠绵悱恻的“人之常情”!

034.《赴戎机》创作于 1983年
编导:陈建民 作曲:庄德淳 首演:顾红、周栊
[简介]
    《赴戎机》的创作是根据舞剧《木兰飘香》中第三场木兰与马夫赴戎途中的一段双人舞改变而成的古典舞双人舞剧目。舞蹈的文本背景是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内容。编导以这样一首古代叙事长诗为背景,把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魂有魄。剧中以双人舞的形式表现了花木兰参军途中豪情满怀,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壮志雄心。

035.《九歌》创作于 1983年
总导演:程云 编导:何大彬等 作曲:莎莱、徐亨平 首演:李明、赵兰、翁世界、赵红、黄小英、邓成君等
[简介]
    这一古典舞女子独舞以屈原《九歌》中的《山鬼》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古代楚地巫舞的梦幻与婆娑。描述的正是女神缠绵悱恻的感情和惆怅难耐的内心。随着音乐缓缓响起,这位“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巫山女神披着美丽的长发,身着花一般的纱裙,她眼含秋波,面露微笑,在虚幻、迷离的舞台等待、思虑,时而是在竹林深处终日不见天,时而是孤独地站在高山顶端,任云海在脚下翻卷。舞蹈中长线条的翻、转一方面展示了表演者不凡的舞蹈功底,另一方面塑造了飘然、梦幻、婆娑的山鬼形象。在紫青的裙、幽蓝的光的烘托下,舞台上更加凸现了女巫的迷幻与缥缈。

036.《唐 .长安乐舞》创作于1983年
编导:宫定远、张曼石、卫西天、周龙、康正愿 作曲:吕冰、高明、赵长水、孙燕凤等
[简介]
    《唐.长安乐舞》创作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通过大唐宫廷的乐舞盛会,把人们引向了一个梦幻般的艺术境界,以其大气磅礴的唐风神韵,演技高超的歌舞表演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舞台艺术,使独树一帜的唐代宫廷舞蹈艺术享誉中外,是格调高雅的上乘佳作。

037.《鬼妹》创作于 1984年
编导:马家钦 首演:顾一梅

038.《盛京建鼓》创作于 1984年
编导:门文元、白淑妹、高少臣 作曲:田德忠、石铁 首演:王明珠、刘建军、武军
[简介]
    三人舞《金山战鼓》是继《金山战鼓》后创作的又一让舞蹈界眼亮的作品。鼓舞最早为军中的乐器,传人民间则成为祭祀或表演性的艺术。舞蹈表现的盛京建鼓,是清时满族的风俗,往往出现在祭祖庆丰的乐舞之中。舞蹈的构思十分浪漫,盛装的仕女和清代的武士合舞,阳刚和柔美、典雅与热烈、粗犷与婀娜浑然一体,与其说舞蹈在寻求内容的表现,不如说是在寻求传统艺术的气质神韵。

039.《新婚别》创作于 1984年
编导:陈泽美、邱友仁 作曲:张晓峰、朱晓谷 首演:杨海燕、刘马力
[简介]
    取材于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同名诗作,表现的也是尽忠报国的主题,却缠绵绯恻另有一番情调。红烛高照的新房里,新婚的妻子羞涩、焦急地等候丈夫的归来,憧憬着婚后美好的生活。但是无情的现实却是丈夫即将出征,真所谓“新婚即别何匆忙,为国捐躯断衷肠……”。鸡鸣、号角打断了情意绵绵的双人舞——生离死别时刻终于到来。最后妻子毅然将长刀递给丈夫,慨然送其出征。舞蹈以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情韵——尤其是发挥了水袖的功力,以精炼的手法较好的刻划了人物。

040.《黄河魂》创作于 1984年
编导:苏时进、尉迟剑明 作曲:秦运尉
[简介]
    群舞《黄河魂》中,编导用写意的手法,以其磅礴的气势,浑厚的意蕴,深邃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一群头系羊肚巾、裸露出古铜色的身躯的船工,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做殊死的搏斗,满腔激情地叙述了古老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歌颂了中华儿女不去不饶的战斗精神。

041.《屈原》创作于 1984年
编导:北京舞蹈学院编导进修班创作 作曲:马剑平 首演:李恒达、盖一坤、黄明喧、李蔚蔚等

042.《林冲怨》创作于 1984年
编导:胡玉平 作曲:赵石军 首演:胡大冬、孙福和、崔东彬
[简介]
    三人舞《林冲怨》的构图,较好地运用了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的原则,塑造出鲜明的舞蹈形象。

043. 《雪妹》创作于 1984年
编导:鲜于开选、方元、黄大星 作曲:奚其明、屠巴海 首演:耿涛、汗平、刘传民等

044.《木兰飘香》创作于 1984年
编导:仲林、陈健民、袁玲 作曲:庄德淳 首演:周洁、顾红、王少若、徐森忠等
[简介]
    舞剧《木兰飘香》根据中国古代民歌《木兰辞》改编,在原作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作品除了沿着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南北,屡建战功,出生入死,十年方归故里的线索结构作品,同时增加了木兰和战将盛华之间的战友情和儿女恋情,以及盛华阵亡后木兰再立战功,木兰面对重赏、高官、婚赐公主一拒再拒,皇上疑怒,迫使木兰现出女儿妆的情节,立体地塑造了花木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形象。

045.《秦俑魂》创作于 1984年
编导:孙鸿、李淑芬、梁树燕、马平、王重生、方明;作曲:纪溪平、赵季平、张庆祥、尚建三;首演:程鹏民、王丽苹、张树范等。
[简介]
    《秦俑魂》的舞蹈创作是根据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改编而成的古典舞男子独舞剧目。舞蹈以突出“人”本身为创作目的,结构紧凑无任何多余枝蔓,无论是道具的运用还是舞美灯光的配合都结合得天衣无缝。

046.《醉剑》创作于 1984年
编导:张家严 首演:张玉照
[简介]
    舞蹈主要表现了一个借酒消愁、见剑触情、醉后舞剑的内容,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立志报国、壮志未酬的少年将军的形象。一把三尺宝剑成为将军情感表达的器械,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醉与愤、剑与恨”的心态。编导在剑术剑法上运用了砍、点、刺、劈、云剑、掬剑、回龙剑、大刀花、小刀花等来刻画人物心态;在动作处理上明快而不轻率,舒展而不繁琐;在节奏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快慢结合;在剑形势态上似夹迅雷猛雨而至,使人惊悸,又化清风明月而去,使人神往。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也借鉴了武术与戏曲中的一些特点。武术中的剑术就体势而言分为四大类,醉剑就是其中一大类。武术中醉剑的运动特点是:奔放如醉,乍徐还疾,往复奇变,忽纵忽收,形如醉酒毫无规律可循。编导把武术中的醉剑和舞蹈紧密的结合起来了,其中舞剑过程中如痴如醉,往复多变的特点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戏曲中常见的“剑出鞘”,演员猛将剑抛向空中,剑鞘分开,左手按鞘,右手接剑,效果甚好。“摆莲”是根据剧情的发展,演员在空中转体时两腿撕成“一”字,一剑砍掉灯台落地成大弓箭步。“板腰”是以人物的情绪设计的,演员身子往后慢慢倒下,剑往前刺,在空中悬置,最后倒地一剑刺出。{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