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记录法”知多少
(一)
记录舞蹈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直观的、形象的再现,如录像、电影或图片等;另一种则是使用文字、舞蹈术语或舞谱来进行记录。
中国在晚唐、五代时曾有一种是用文字或舞蹈术语的方法。如“据”、“按”、“送”、“舞”等词汇来记录舞蹈动作。
宋代则用描述鸟兽形象的词汇如“雁翅儿”、“龟背儿”等来记录舞蹈动作。
近代也用“倒踢紫金冠”等术语来代表某一特定的舞蹈动作。
由于文字、词汇缺乏直觉的形象,如不经过专门的学习,就不知所指的是什么,年代一久极易失传。
另一种是用文字和图形相配合的方式来记录舞蹈,舞谱是用符号或图文来记载舞蹈的动作和方位变化的一种书面记录方法,其作用相似于记录音乐的五线谱。
中国古代有敦煌舞谱、宋德寿宫舞谱、元韶舞舞谱、明朱载舞谱,“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我国民间和一些少数民话还有“八卦舞谱”、“东巴经舞谱”、“查玛经舞谱”等。再一种是用线条、符号或图文来记录舞蹈的动作和方位变化的名为“舞谱”的记录法。国外有“贝奈许记谱法”、“色腾动作速记法”、“拉班舞谱”等,我国当代有“定位法舞谱”、“新舞谱”、“动作速画法”等。
世界各国记录舞蹈的方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古代埃及人曾用象形文字来记录舞蹈。
15世纪中叶的西班牙是用横的和竖的笔划来记录舞步,志用字母来代表舞步名称。这种使用字母符号的方法,虽较简单易学,但不能记录较复杂的离地跳跃动作和舞姿。
进入18世纪贝尼什舞谱出现,职业舞蹈家以后,舞蹈动作更趋复杂。法国人R.A.弗耶发明了用曲线来表示舞台上舞蹈者的走向,同时沿着曲线注明了舞步、手势和身段部位的记谱方法。
到了19世纪,随着古典芭蕾技巧的确立,很多舞蹈家开始使用火柴棍似的杆状人形来记录舞蹈者的腿部、身体和臂部的位置。以上各种记录舞蹈的方法都是脱离音乐、单纯记录舞步、舞姿。
19世纪末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舞蹈教师B.И.斯捷潘诺夫发明了结合乐谱的舞蹈记谱法。
20世纪出现了3种较为重要的采用抽象符号表示的舞蹈记谱体系:
①英国的莫里斯记谱法;
②拉班记谱法;
③贝尼什记谱法。
第1种体系因较复杂、难读,现已逐渐淘汰;
第2、3种体系由于比较简洁、严谨、精确、易学,广为世界各国舞蹈界所采用。
另外,近年来,V.色腾发明了一种“动作速记法”,由于它采用杆型人形作符号记在五线谱上,简明易懂,更适宜于业余舞蹈爱好者使用。
各种舞谱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其共同的缺点就是记录的速度太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0年美国发明了拉班记谱法的舞谱打字机,大大地加快了记录的速度,1976年又发明了用电子计算机来记谱,更加快了记谱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工作者也开始了舞蹈记录法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版了吴曼英的《舞蹈动作速画法》,隆征丘的《新舞谱记法》,武季梅、高春林的《定位法舞谱》等。《定位法舞谱》受到国内外舞蹈界、科技界的普遍重视。
(二)
舞蹈瞬即消逝的本质,使每种记录舞蹈现象的方法,成了珍贵的工具。文字、符号、电影,是记录舞蹈动作的主要方法;绘画、雕塑、摄影,是记录静止动作的主要方法,无论记录的是静止姿态,还是跳得最高的一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