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中国古典舞作品赏析
(2009-01-29 20:52: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河舞论 |
舞台首演:1989年北京
双人舞《洛神》是编导家陈维亚根据杜呜心的同名音乐曲创作而成的,当他听到流畅而又缠绵的
从创作意图上看,编导与众不同的一点突出表现在没有以某一个具体人物为创作角色,也没有设定某一个固定的情节模式作为创作剧目的结构,而是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捕捉到了“旋转’’这个主动机,由男女两位舞者在一种永无休止、超常的旋转状态之中,寻找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灌注于动作语汇问,升华为日夜不休、世间轮回、周而复始的哲学境界。在二人变幻莫测的舞姿当中,人们感受到了永远循环往复运行着的宇宙,体会着“有”与“无”所构成的宇宙的本源。从舞蹈编创的风格来说,《洛神》在那悠远缠绵的旋转中,伴随着交响梦幻的曲调是那样的情意绵绵。
《洛神》编舞创新主要在于根据音乐的起伏,舞蹈通过充满流动感的线,交响起来。舞蹈运用后腿转、旁腿转、吸腿转等等不同的舞姿交织变化,用复调式的手法把两个不同的个性展现出来。在舞蹈中,特别是当所有一切情绪随着音乐进入高潮的时候,男演员把女演员托举在半空中加速旋转,忽然间音乐戛然而止,随之而来是两人的分离。一束追光射到男演员的身上,他面色苍白而平静,两眼深邃地直视前方。这时音乐的主旋律又一次轻轻地从幽静的远方传来,男演员双手举起,女演员从身后把两手伸出顺着他的身体缓缓下移,他们好像在想像着对方的身影,寻觅着彼此的温存,好似在一瞬间抓住了对方。然而留下的一切都是梦境,醒来之后只有自己,只有两人激情碰撞过后的“永恒”。在这种离思纷来,难以自拔的情景之中,真挚的感情流露到舞蹈语汇当中,演员和许多观众在这种悲愤中达到了共鸣,不由得留下了伤感的眼泪。让人们想像到,人世间有多少分离的人,是无法逃避命运主宰的。此时,那虚无缥缈、委婉曲折、情意绵绵的意境在整个舞台中弥漫开来,所有观众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
《洛神》由音乐的主旋律畅想了整个舞蹈的诗篇,由音乐有感而发,并以旋转作为这个剧目的主导动机,在人与人之问的情感纠葛中,在芸芸红尘中的彷徨里,体现出世事无常的轮转。当音乐缓缓地渐弱,舞台的灯光也从重彩的艳红转为柔情的幽蓝,由深入浅,由强到弱,最后整个舞台陷人缥缈的白雾之中。舞蹈的落笔再一次投向旋转这一动机本源之中。
整个舞蹈由始至终,如行云流水般的舒畅,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观众们的心,音乐所呈现出的结构,形成一种视觉的想像空间和情感的冲击力,把人物的情感发展层次与音乐的流动起伏紧密相连,并以虚拟化的手法,贯穿于整个舞蹈,凝炼在舞蹈语汇中。两位舞者随着动听的音乐,呈现出“飘忽若神”、“若往若还”、“若危若安”的艺术风格。观众不由得在头脑中浮现出一片“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梦幻之境。在神幻悠悠的旋转动态之中,编导还大胆尝试着镜头切换的手法,让舞者在旋转之中时而在幻境中,时而在现实中,呈现给观众一个神恍离合,乍阴乍阳的神幻梦境之中,体现出“幽弱深远、焕若神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的诗境,和一种中国古典美学“超然脱俗”的传统气韵。作者:贾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