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婚别》中国古典舞作品赏析

(2009-01-29 18:42: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史河舞论

  舞蹈编导:陈泽美邱友仁     舞蹈音乐:张晓峰朱晓谷
    舞蹈服装:张静一           首演团体:北京舞蹈学院
    首演演员:李恒达 沈培艺
  荣获奖项:1985年第一届全国艺术院校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李恒达获中国古典舞男子成年
组一等奖,

              沈培艺获二等奖;

              1986年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表演一等奖、服装三等奖。
  “三吏”、“三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作,抒发了作者对连年的战乱带给人民
的困苦生活的感叹。舞蹈《新婚别》的音乐取自二胡协奏曲《新婚别》。它委婉地描绘了风光明媚的村庄、待嫁的新娘、迎亲的欢乐场面、新婚的幸福甜蜜、突然降临的灾祸——抓夫,及新娘向衙役苦苦哀求,但最后一对新人仍不得不凄惨分别的情景。但在舞蹈创作上,不可能完全沿用原来的音乐作品的结构,于是编导截取了一个场面——洞房,把剧情规定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一地一时,通过双人舞的形式来表现凝练集中的内容。并且对音乐有所取舍,去掉了音乐中原存的一些情节,并重新

作了剪辑。
  在《新婚别》的创作中,编导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刻画心
理矛盾的方法,顺着人物感情起伏的脉络向纵深发展,层层剥开,紧紧地围绕着一个“别”字做文章

  开始时,新娘羞涩地、含情脉脉地等待新郎的到来。红衣、红盖头、红蜡烛及暖色调的灯光,着
意渲染着幸福、甜蜜。然而,这一切,被挂在墙上的剑冲乱了。看到出征用的剑,新娘立刻想到了即将来到的离别,顿时,喜悦变成了哀伤,尽管她暗忍悲怆,强作欢颜,但内心深处的痛苦却无法排解。“剑”作为“别”的暗示,出现在开场后不久,为以后一连串人物感情的变化发展埋下伏笔,将剑
带来的悲哀之情融贯始终。
  接下来是描写新婚幸福的爱情双人舞。两朵红花结成同心结,两颗心从此连结在一起。这段双人
舞,写出了新婚的“甜”,为即将来到的残酷的“别”作好了必要的铺垫。当幸福使他们进入忘我的梦境时,突然传来了远远的鸡鸣声(这是原音乐中所没有的,由编导后来补充进去的,辅助舞蹈完成了一个结构上的转折)。第一声,使一对新人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后两声鸡鸣,一声比一声凄厉。这几
声鸡鸣,与新娘内心的痛苦和对离别的恐惧紧密相连,使舞台气氛急转直下,预示着“别”的到来。
  舞蹈的后半段,围绕“别”字,表现了三个感情层次:当新郎换好戎装站到新娘面前时,隐忍在
她心中的悲痛,终于像黄河决堤般地涌流出来,再也抑制不住了。这里,编导安排了许多激烈的动作,如大的探海翻身、急速旋转、紫金冠等,用以表现那巨大的悲痛。她甚至不顾一切地夺下剑,本能地阻止夫君出征。第一个感情层次,是捶胸顿足的“别”。然而,深明大义而又无可奈何的她,很快冷静下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一个弱女子能有什么办法阻止这场战争?忍耐、服从是她的天性,只能这样。她把眼泪咽进肚子,默默地脱下新婚的衣装,“对君洗红装”,表示了她的忠贞;她亲自给丈夫佩带上出征的剑,叮嘱他“无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示了她的服从和通晓大义的道德情操。这段舞蹈犹如千层黄河浪突然从地面消失,在厚厚的土层下流过,表面似乎平静,但那翻腾在地下的吼叫却无法遮掩。第二个感情层次,是无声呜咽的“别”。鼓声响了,队伍即将出发,一对新人捧着象征白头偕老的同心结,用中国特有的方式郑重告别,一拜一跪,把千言万语凝聚在这一个短暂的“停顿”之中。新娘一长串跪步,新郎去而复返,难舍难分。丈夫终于走远了,联系着两人命运的同心结扯断了。新娘万念俱灰,她的幸福,美好而短暂的幸福,结束了。她跪在地上,向上苍祈祷:
天啊,保佑我的丈夫平安归来吧!第三个感情层次,是对无声控诉的“别”。
  如泣如诉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唐朝后期因战乱迫使一对新婚夫妇悲惨离别的情景,塑造了
一位令人同情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妇女形象,使得“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贾安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