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走进芭蕾艺术王国 |
在英国二十世纪芭蕾史上有两位女杰被誉为“英格兰现代芭蕾之母”。
她们是“伦敦舞蹈艺术学院”(皇家芭蕾学院前身)和“皇家芭蕾舞团”的创始人尼涅特,德.瓦鲁娃和“兰伯特舞校”及“兰伯特芭蕾团”的创办人玛丽.兰伯特。她们也都曾在佳吉列夫芭蕾舞团当过演员。
在她们之前巴甫洛娃于1913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自己的舞校。
俄罗斯芭蕾大师尼古拉.列加特也于1923年开办了自己的舞校。英国芭蕾舞界著名人士玛戈.芳婷、玛科娃以及阿什顿都曾是他的学生。因此可以说英国芭蕾也深受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影响,但是英国与美国不同,她毕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比较保守,所以英国人很快就主宰了自己芭蕾的命运,无论是瓦鲁娃还是兰伯特都创作了一批英国题材的芭蕾。
什么是英国芭蕾学派?他们的回答都一样:“英国学派就是阿什顿和麦克米伦。” 弗雷德里克.阿什顿13岁时在秘鲁首都利马看到了巴甫洛娃的演出,这一晚便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后来他先后跟马辛和兰伯特学习芭蕾,1926年在兰伯特芭蕾舞团推出了他的处女作《时尚的悲剧》,并在以后的五十年中成为英国芭蕾的灵魂。他立足于古典传统并赋予它现代气息和生命力,这也正是他为英国皇家芭蕾制定的风格规范。虽然屡遭一些人的攻击和非难,但是他从来没有动摇和背叛自己,并使英国芭蕾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阿什顿一生创作了许多大型芭蕾舞剧:
《灰姑娘》(1948)[本人有收藏]
《希尔维娅》(1952))[本人有收藏]
《罗米欧与朱丽叶》(1955))[本人有收藏]
《关不只住的女儿》(1960))[本人有收藏]
《女水精》(1960))[本人有收藏]
《茶花女》(1962))[本人有收藏]
《梦》(1964)
《乡村一月》(1976))[本人有收藏]等,其中许多舞剧和节目专为玛戈.芳婷而编。
1962年阿什顿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
1963年他接替退休的瓦鲁娃夫人出任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直到1970年。
阿什顿非常擅长用舞蹈处理戏剧情节,并常常赋予它们以典型的英国幽默风趣,比如他新编的《无益的谨慎》。同时他也是一位抒情诗人,他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女水精》、《茶花女》、《乡村一月》中充满诗意般的激情,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阿什顿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无情节交响芭蕾作品,把芭蕾崇高的美献给了广大观众。
1970年麦克米伦接替阿什顿担任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并领导这个团达十五年之久,使阿什顿之后的英国芭蕾更上一层楼。
这位野心勃勃的苏格兰人虽然早在1953年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部芭蕾《梦游症》,但由于有阿什顿这位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很难施展自己的全部才华。但是他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
《晚会舞蹈》(1956))[本人有收藏]
《子夜神》(1956)
《竞技》(1958))[本人有收藏]
《仙女之吻》(1960)
《邀请》(1960)
《春之祭》(1962)
《罗米欧与朱丽叶》(1965))[本人有收藏]
《大地之歌》(1966)等,这些杰作最终使他顺理成章地坐上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宝座位置上。在这之后他又创作了:
《三位一体》(1972)
《普尔钦涅拉》(1973))[本人有收藏]
《曼侬》(1974))[本人有收藏]
《四季》(1975)
《格洛丽娅》(1977))[本人有收藏]
《梅耶林》(1978))[本人有收藏]
《日末》(1979)等。其中大型舞剧《曼侬》、《罗米欧与朱丽叶》和《梅耶林》成为英国芭蕾经典之作。
麦克米伦与阿什顿一样很珍惜芭蕾传统,但是他比阿什顿更注重作品的现代感和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英国芭蕾还产生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巨人,他就是安东尼.图德。他也是兰伯特夫人的弟子,与阿什顿一起属于英国老一辈编导大师。
图德于1931年推出的处女作《交叉系袜带》)[本人有收藏]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改编的芭蕾。 但是真正给他带来荣耀的是1936年创作的《丁香园》和1937年创作的《阴郁的挽歌》。于是得到成绩与鼓舞的图德1938年与另外两个人组织了“伦敦芭蕾舞团”,并在这个团里首演了他的新作《巴黎审判》和《节日演出》。
1939年他赴美演出,并于1939—1950年担任“美国芭蕾舞剧院”的艺术指导。这是他的创作艺术日趋成熟并达到高峰的黄金时期。
在这里他相继创作了他的一批代表作:
《火柱》(1942)
《罗米欧与朱丽叶》(1943)
《潜流》(1945)。
1951—1952年他为纽约市芭蕾舞团编导了《茶花女》和《光荣》。他还两度(1949—1950,1963—1964)出任瑞典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并于1963年在那里创作了舞剧《回荡的号角》。
1967年应阿什顿之邀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导了舞剧《影子游戏》,1968年又编了《流浪的骑士》。由于他创作的芭蕾当时就成为二十世纪芭蕾的经典之作,因此从7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著名芭蕾舞团争先恐后邀请图德复排他的作品。
图德最大的贡献是他创立了被后人称为“心理芭蕾”的流派。他显然是受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影响?着力探索人物的内在世界,开掘他们的潜在意识,表现他们瞬息即逝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以细腻生动的艺术手法刻画现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他便把现代人物、现代人际关系、现代生活引入芭蕾舞剧之中。为芭蕾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正因如此他所用的芭蕾语言大量引入现代舞的成份,这在他那一辈老编导中也是罕见的。 约翰.克兰科是英国芭蕾的又一位奇才,他从15岁到19岁在他出生的南非受到俄罗斯芭蕾学派的严格训练。 1946年加入英国皇家芭团的前身“赛德勒.威尔斯芭蕾舞团”当演员,1951年以他的处女作《凤梨波尔》开始了他的编导生涯,并以1954年创作的芭蕾《太太与小丑》而出名。同年推出他的第一个交响芭蕾作品《主题变奏曲》。而1957年编导了他的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巴格达王子》。
1961年他离开世界一流的英国皇家芭团到当时没有一点名气的德国斯图加特芭团担任艺术指导?就在这里他创造了芭蕾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短短的几年内把一个三流的斯图加特芭团带成世界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团之一。 克兰科的艺术创作风格不拘一格。他既编出探索性的、富于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品: 《催化剂》(1961)
《游戏卡》(1965)
《审讯》、《风度》、《足迹》(1973)。又重编传统芭蕾剧目如《天鹅湖》、《睡美人》。
另外又新编了许多给他带来世界荣誉的大型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本人有收藏]、《奥涅金》(1965))[本人有收藏]、《驯悍记》(1969)、《卡门》(1971)等。
克兰科既精通俄罗斯芭蕾,又得益于英国皇家芭蕾的传统。他融汇贯通,大胆实践.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既富有高度戏剧性。而又不陷进哑剧的泥坑,具有高度舞蹈性;既有大写意的手法,又不失对人性细腻深入的刻划;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而他那充满情感和诗意、流畅新颖的双人舞尤令世人叫绝,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克兰科的伟大功绩不仅在于创作出一批不愧为二十世纪现代芭蕾典范的作品,而且在于他培育出了一批今天正在领导世界芭蕾潮流的优秀人才。他们是约翰.诺依玛耶、杰利.吉利安和威廉.弗塞特。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位年仅46岁就离开人世的斯图加特之神可以与佳吉列夫和兰伯特夫人相提并论。 彼得.达雷尔是麦克米伦和克兰科的同窗好友。 1957年他与伊丽莎白.威斯特一起在英国西部创建了“西部芭蕾舞剧院”,1962年成为该团艺术指导。
1967年该团迁到达雷尔的家乡苏格兰,并改名“苏格兰芭蕾舞团”,而达雷尔在近30年中一直是苏格兰芭蕾舞团的灵魂和领路人,正是他把这个三、四十人的小团带成—个在20世纪现代芭蕾中极有影响的著名舞团。
1957年达雷尔的处女作《囚徒》就以他新颖的构思和杰出的编舞技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他又创作了: 《明暗》(1959)
《结婚礼物》(1962)
《游戏》(1965)
《嬉皮士和摇滚乐手》(1963)。
1966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落入黑暗的太阳》,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从晚会上的狂欢走向残忍、野蛮的相互屠杀的病态心理。此后他又创作了一批大型芭蕾:
《美女与猛兽》(1969)
《霍夫曼的故事》(1973)
《玛丽,苏格兰的女王》(1973)等,充分体表现出了达雷尔擅长把极为曲折的戏剧情节用传统芭蕾技术和现代创作手法融为一体的非凡才能。
1977年正当人们庆祝古典芭蕾名作《天鹅湖》上演100周年之际,达雷尔大胆推出他的—个完全新编的《天鹅湖》版本。原作中的那位纯洁浪漫的王子变成一个醉生梦死的吸毒青年,王子的好友贝诺代替了魔王罗特巴特,他也是引诱王子吸毒的教唆犯。原来的黑天鹅奥迪丽雅变成社交场上的交际花,而美丽的白天鹅奥杰塔变成王子吸毒后幻觉中的奥迪丽雅的化身。达雷尔“篡改”的《天鹅湖》公演之后引起一场风波。有些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当场叫骂起来,但评论界大部分人则认达雷尔的改编富有创造陛和强烈的现代意识,是对古典芭蕾进行严肃探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谈到英国芭蕾时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极受尊重的老前辈——安东.多林。他自幼跟俄国芭蕾老师学舞,并以主要演员身份参加过1924至1929年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演出。 1935年与他的舞伴玛科娃创办玛科娃——多林芭团。
1940年到—1946年在美国芭蕾剧院演出。
1949年至1961年是伦敦节日芭蕾舞团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0年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和在各国任客座编导。他最著名的芭蕾作品有:《四人舞》(1941))[本人有收藏]
《男子四人变奏》(1957))[本人有收藏]。
《四人舞》是多林于1941年为美国芭蕾剧院创作的。这是一个传记体无情节的女子四人舞,表现了浪漫主义芭蕾四大女明星——玛丽.塔莉奥妮、卡洛塔.格丽西、露西尔.格兰和芳妮.切里托彼此竞技争辉的历史场面。这个节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许多著名芭团的保留节目。 《男子四人变奏》(1957)是安东.多林刻意为表现当代男演员各种不同的风姿而创作的。
1984年应戴爱莲先生之邀,安东.多林来华给中央芭团排演了这部经典作品。遗憾的是这八十高龄的老艺术家从北京回到英国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安东.多林是古典芭蕾的一名忠实卫士,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他对英国芭蕾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7d37be010004kg.html[有所更正]
这些所涉及的舞作的剧照和视频,在今后有时间的情况下,会一一放入“索哈斯的教学BLOG”里与博友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