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国古驿道

(2010-06-20 11:58:58)
标签:

杂谈

                      战国古驿道

                                    ——井陉关(土门关)

                              平生慷慨悲歌土,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谭嗣同

    巍峨的太行山,南北向绵延于晋冀边界,古时有“天下之脊”、“东西之巨防”之称。它同横亘中原南部的秦岭一样有着许多重关险隘。井陉关(土门关)就是太行山的一个要隘。
战国古驿道
                  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题写的石刻“三省通衢”门额(东土门西阁)
战国古驿道

                    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题写的石刻“三省通衢”门额(东土门西阁)
战国古驿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西土门东阁 )
战国古驿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西土门东阁 )

战国古驿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西土门东阁 )
战国古驿道

                         历史见证(车马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巨石)

战国古驿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西土门东阁 )

战国古驿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西土门东阁 )
战国古驿道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题刻的“山陕通衢”(西土门西阁)

                                                                         (以上作品均由作者拍摄)

    井陉关,古称“井陉口”,俗称土门关、土门口,因其天然地形似井之陉口和初建之关由土堆成而得名。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历代皆有修缮),位于石家庄鹿泉土门村,是山西、陕西通往河北的天然交通咽喉,被称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三省通衢”之誉。
  井陉关四面环山,关前太平河终年流淌,关内丘缓道宽,直达华北大平原,关上险峰叠翠,环境优美。原有四座关楼,分别坐落在因关而生的东、西土门村村口处,现存阁楼三座,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皆用条石砌基、拱券门洞,门洞上有砖砌楼阁。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题写的石刻“三省通衢”门额,嵌于东土门西阁的西券门上。西土门东阁券门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四字,西阁券门上嵌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题刻的“山陕通衢”四字。阁楼下有秦汉时代修建的石砌古驿道近300米。那些被岁月和车马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巨石,作为历史的见证,仍无声地向游人述说着关门所经历的悲壮。
  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将军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在井陉关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战,士兵因无退路,舍命与赵军拼杀,最终击败赵军大获全胜,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名垂千古的战例。现在井陉关附近尚有“韩信山”,山上有凿石而成的旗杆眼和作战抛石处等多处遗迹可寻,有关传说故事多达50余则。站在关口,虽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滚滚烽烟,仍能体察古代战场的残酷和悲壮。关口阁楼附近的古戏楼遗迹、历代重修关门的碑记、文人墨客的碑刻诗文、照壁墙、韩信庙和关帝庙等遗迹,常使游人抚今思昔、流连忘返,清朝的谭嗣同写有《井陉关》诗一首:平生慷慨悲歌土,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既是秦汉以来的军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

 

   “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称土门关或井陉关不一,明清时都称井陉关。《述征记》谓“井陉”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1.太行山自北而南,由山麓全山脊,险峻不可攀越。古人谓独有八处相通微径,称为八陉。它们是:1.轵关陉,2.太行陉,3.白陉,4.滏口陉,5.井陉,6.飞狐陉,7.蒲阴陉,8.军都陉。)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平均海拔在150O米以上,到了这里山势更高。由于太行山为褶皱断块山,东麓有大断层切过,因此东坡特别陡峻,如同秦岭北坡一样,难以攀登,成为晋冀之间交通的大阻。好在太行山内部也有许多断裂带,一些沿断层谷发育的河流,由西向东,穿过山脊,注入华北平原,它们为太行山东西两方交往提供了天然孔道。著名的“井陉”就是这样一条孔道。那里有滹沱河支流绵河(也称桃河)横穿断裂谷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陉”,即太行第五陉。由“井陉”东出,可直达古代河北重镇真定州(今河北正定),入华北平原;西出,上山西高原,通晋中政治中心太原,并可转入关中地区。这条通道把太行山东西两方及广大地区连结起来,大大方便了北方的交通。“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古代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特别这里是古代政治中心,关中地区通向河北的驿道所经,这条驿道在真定州与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驿道相接,北通蓟燕及辽东。井陉关背负太行,遥对华北平原,扼晋冀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井陉”之重要,历史上这里战争频繁。如战国时期秦、赵之战。秦王政时,秦国已相当强大,秦十五年(前232),秦军分数路伐赵,一军从太原出,攻取了赵的“井陉”,进至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与赵将李牧的部队相遇,双方展开大战。当时赵国还是七雄中较强的一国,秦军力不能支,战败逃归。史称此战后数年秦军不敢再攻赵。后王翦用离间计,使赵王夺了大将李牧的兵权,赵军不战自弱,最后秦军攻破邯郸,赵国亡。
  在秦末楚汉战争之际,这里演出过战争史上极辉煌的一幕,汉王刘邦的军队与赵军之战。这一仗是战争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它为刘邦从背后牵制项羽的军队,最后战胜项羽起了很大作用。
  唐天宝末年,安禄山造反,派养子安忠志屯军土门,又使其将李钦凑守“井陉”口,以防唐军西来。后来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出“井陉”,屡败叛军。
  北宋末年,宋将种师闵与金将斡离不激战于井陉,被金兵所败,斡离不遂入天威军,陷真定城。接着长驱南下,攻取宋京开封。

    历史上,历代官吏对土门关都十分珍重,据史料记载:"明朝崇祯十一年当时的县令曾对西土门西阁重修;清朝雍正12年曾修西土门照壁;乾隆庚申年修建东土门西阁;乾隆丁丑年对西土门东大阁大修。2000年当地政府曾对西土门东阁、西阁进行大修。 

                                                                        (以上文字资料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