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2007-10-10 18:47:13)
标签:

旅行/见闻

旅行

感悟随笔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现在的城里人,住惯了高楼,出有车,食有鱼,生活无忧。每有闲暇,便出城去寻找过去生活的影子。这几年,古村、古镇、古县城纷纷上了旅游广告,成了商家和地方政府手中的热馍馍。江浙一带的古村镇开发得多,可谓星罗棋布。本人几乎跑遍,却失望的多。不是喧嚣的商业味淹没了历史的宁静,便是仿制、簇新的所谓旧建筑消磨了原本的期望。完全是偶然的机会,来到一个叫崇仁的地方,眼睛为之一亮。哦,这才是心目中古镇的样子。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日前,携友驱车去绍兴嵊州。高速路上一不留神错过了嵊州出口,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前行。下一出口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地名,叫甘霖。对于饥肠轱轳的人来说,附近的崇仁镇便是我们的甘霖。镇口迎面一块大幅广告“千年古镇”,莫不是又一个旧瓶装新酒的古镇?走街穿巷两个多小时,忘了肚饥仍意犹未尽。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古镇。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崇仁镇,始建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乌镇、西塘、南浔、周庄等闻名国内外的江南古镇不同,它没有粉墙黛瓦、桨声舟影、小桥流水,有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深深庭院,庞大的建筑群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庙宇、祠堂、戏台、民居、牌坊、店铺、池塘等有机分布。尤其是老台门,堪称江南大型民居典范,老墙斑驳,封火墙耸天,古井台浸润,雕栋画梁,青苔卵石路。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每一座现存的古镇背后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脉络。比如徽州村落,是徽商发迹的记载;比如周庄,是近代工业萌芽的产物;比如前童,是传统兴学光宗耀祖的遗存;比如丽江,是茶马古道造就了它。崇仁同样有其历史印记。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崇仁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崇仁以裘姓为主,现在的百余个老台门几乎都是裘氏的故宅。台门之间,用跨街楼衔接,既是独立的门户,又是浑然一体的建筑。崇仁自南宋以来,出过不少人才,单裘氏一族,就有四个进士,三十八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其实,每一个古镇少不了名门望族的支撑。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都说嵊州是越剧的故乡,崇仁是越剧发源的重要地。1930年,村民裘光贤在这里创办女子越剧班,培养了一大批越剧名伶。舞台姐妹从这里走出去闯荡并轰动上海滩。崇仁的古戏台,是早期越剧的主要演出场地之一,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周宝奎、筱丹桂、张茵等,都曾在这个戏台上演出过。我等对越剧缺少研究,对曾经唱“手心肉、手背肉”的周宝奎却影响深刻。周宝奎就是崇仁人的媳妇,是裘氏第二十五世裘耀南之妻。走进门口挂有“周宝奎故居”牌子的台门,有悠然的越剧调传出,一老者闭目守着收音机坐于厅堂,我们轻手轻脚不敢惊动,悄然退出。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围棋与崇仁有缘。光绪年间,崇仁有围棋五虎。清末,上海围棋名手潘朗东设擂杭州,就是败在崇仁五虎之首的沈守庚手下。民国时,又有一个上海名手在杭州摆擂,崇仁新五虎的裘忱法,又大胜对手。崇仁最出名的棋手还是马晓春,他祖籍崇仁。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我走过不少古镇,从来没见过像崇仁这样将历史与现实钩连得如此和谐的地方。崇仁的古建筑是充满生机的,几乎每一间老房子都有人气。记得阮仪三先生说过,要使古镇有生机,光有形还不够,还要有魂。真正的古镇是生活场所,而不是摆设。崇仁是生活场所。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镇中存留的一条古街叫直街,是古代的驿道。直街宽不过5米,店铺林立。走在直街上,感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市,邻里亲情和谐,商客交易和气,市井气息极浓。友人几个沿街闲走,想寻一处充饥,食铺沿街就是,却实在下不了决心。水蒸猪头,肉气飘香,见蝇歌虫舞便一番苦笑。豆腐血汤,锅中翻腾,睹灰飞烟绕便大摇其头。店主反复相邀,我们几个站一边看,生意却很好,猪头肉随切随吃,血汤两元五毛一碗。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直街上的店铺是很有特色的,城里见不到的商品这里有,有些东西是现在的年轻人连名都叫不出来的。一家一家看过去,惊喜不断。箍桶店、箩筐店、竹木店、老式剔头店、修钟表店、烟纸店、铁器摊、粉丝摊等各居一席之地。在一个铁器摊前站定,见砍柴刀、镰刀、劈竹刀、锄头、钉耙、柴钩等摊得满地都是,问摊主生意怎么样,摊主答得很干脆:没有卖主我吃什么?面对年轻友人的一脸诧异,我想城外的生活太丰富了。

    有一个古镇叫崇仁

    离开崇仁是带着遗憾的,因为还有很多的老屋老宅没看,店铺还没有一个个细看,如果有机会还会再去。但愿崇仁不要像有些古镇那样过于商业化,保持自己的风格,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毛利人的家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