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告别面具——艺术家刘琦1996年的创作状态报告(一)

(2007-03-17 13:13:49)
分类: 评论访谈

http://blog.sina.com.cn/u/4a603c7d010006y7

吴永强:翻出一篇旧文,加贴在此,可观我的朋友、艺术家刘琦艺术变化的轨迹:

            《告别面具——1996年刘琦艺术状态的报告(一)》

                                    吴永强(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琦的画就像他这个人,来得猛烈直率:对社会的关切、个人的苦闷,偶发的睿智……种种来不及交融的内在因素,在不联贯的语言中汹涌而出,这从他最近的作品中,见得特别明显。我们看到,仿佛某种机关已经发动,沉睡的狮子一跃而起,狂乱地发出吼叫,分明的黑白,如黑夜之中,神话中的狮子绽开了白色的鬣鬃。

        刘琦本人爱说他的艺术不是观念艺术而是“观念化艺术”,并对毕加索的语录“艺术没有变,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倍加欣赏,这也许就是他的艺术观点,但我觉得,激情才是他画面中最原始的动力。尤其最近一个时期,这无所不在的激情,更加吞没了他的画面。内心的沸腾,使他来不及对画面语言作出甄别筛选。他要表达,如生活中的他强烈要求说话,而并不大理会别人是否懂得和接受。一旦回到他那高原上的小屋,无人可倾述时,画布和颜料便成了他当然的媒介。近期的作品《1996年10月26日夜》,标题是一个时间痕迹,而画面却是自发奔涌的情感痕迹,它记录了只有在那一夜才出现过的特定状态。这使我们想起了波洛克,每一次行动都是心理自动的可见记录。虽然行动方式和最终结局显示出某种前后一致的风格,但每一幅作品却是高度自治的,因为那种自动心理源出的状态不可能次次相似。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特征视为刘琦近一个时期创作的先决条件:激情与观念的混合,在直觉状态中以强劲的攻势入侵画面,这是直接的,并不依赖情节性表述。但可归入古老的话题,那就是忠实地倾听——听到内心的声音,一头却牵动着对所放逐其中的世界的觉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绝对写实的。(未完待续)

[Z]告别面具——艺术家刘琦1996年的创作状态报告(一)

1996年画展上,背后是《1996年10月26日夜》作品

[Z]告别面具——艺术家刘琦1996年的创作状态报告(一)

《脸谱系列·黑》

[Z]告别面具——艺术家刘琦1996年的创作状态报告(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