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美学十五讲》:妙悟玄门

(2011-01-16 13:30:42)
标签:

杂谈

分类: 艺术理论

http://s5/middle/65499575t830ff12523b4&690                                 陈洪绶     《斜倚薰笼图》

              

    

    如果将至美的世界比喻为音乐的话,那么这音乐需要特别的耳朵去谛听。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仅凭外在感官去认识是不行的,只能得其似;用平常的知识去分析也是不行的,那是在割裂这至高的音乐,必须以去谛听,由外在感官转而为内心体验。庄子认为,心也会造成缠绕,意志、情感、欲望等都会破坏心灵的纯粹性,所以他要超越心,而听之以气。气,虚而待物者也,就是,就是空灵澄澈的生命。以空灵燈澈的生命去谛听乏至高的音乐,一片气化,自然而然,和合无间。音为纯一不杂之间,心为精纯不二之心,从而出一片真实生命的境界。这以气听天的境界,就是妙悟。

    妙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也不同于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直觉,是一种渗透了东西哲学智慧的独特认识方式。

    石涛强调此道唯论见地,不论功行的重要观点,是对妙悟学说的丰富。

       

   

    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第十三讲中有四段论述:

 

    一、妙悟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歌德曾说,艺术家是能感之人。所谓能感,就是艺术家以自己微妙的心灵去感受外在的世界世界。晋陆机在《文赋》中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突发性际遇,他将此命名为“应会”,这一“应会”的世界他无法说清,但却被置于极高的位置。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到了一种“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的特殊体验世界,这一世界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并非可以通过理智活动去究诘,他作“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来形容。他说,对于这样微妙的心理体验,艺术家必须“至精以后阐其妙,至变以后极其妙”,它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理智、感性的思维,是一种不可以语言表诠的思维。刘勰不但肯定这一思维的存在,同时认为这种思维具有更高、更神妙的层次。

    妙悟是一种无目的的参悟,又是在无目的中合于最高的目的;它不追求功利的快感,而是一种以生命愉悦为最高目的的体验过程,是一种无功利的深沉快感。妙悟是一种再造生命形式的活动。妙悟不受表象的限制,超越表象,同时又不离表象;妙悟活动也符合审美活动力求把握“质”的特点,强调摆脱知识的束缚,以生命的智性来创造,以期洞穿世界“质”的特性。

    张彦远在评价顾恺子时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这是一个美学评价,他所言妙悟是一种凝神注意、静观默照的审美认识活动。

 

    二、妙悟与其他审美认识活动之区别

 

    妙悟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又有显著不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认识古松为比喻,认为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这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这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而第三种态度是对这两种态度的超越,我来看这松树,不在乎它是什么样的树、有什么样的用处,只在乎它给我带来的快乐、月光的沐浴、绿水的荡漾、晨雾的笼罩等等,都给人带来特殊的享受,这就是审美的态度。但妙悟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它不但摒弃了科学、功利的态度,也对一般审美态度予以超越,它是一种去除一切态度、情感倾向和意志的纯粹体验活动。我将其称之为第四种态度。

 

    三、妙悟是一种慧的直觉

   

    正因为具有审美悟入和人生证验的双重目的,妙悟特别强调本心的恢复。在一般审美活动中,主要是由知识的判断、功利的判断等转为审美的判断,但在妙悟这种混合着特殊人生需求的审美活动中,所要求的是智慧之光的恢复,而不仅仅是审美心胸的拓展。妙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智慧之光过程。

    柏格森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将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无法表达”意思是理性无法达到。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重大发明总是和直觉有关,他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人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逻辑性的。”

    妙悟具有西方直觉说的一些特性,但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妙悟是一种直觉思维,那它是一种独特的直觉。

    在西方的直觉理论中,直觉一般被看作反常态的非理性思维。对于这一非理性思维的形成动因,或以为是一种不可解释的神秘力量,或以为是神灵凭依的产物,或以为是人的性灵深处所潜藏的非理性本能。等待。而妙悟所强调的内在动力因素与此截然不同。妙悟是由“智慧”发出的,是一种“慧”的直觉,妙悟的过程就是对“慧”的恢复。“慧”是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的自性。这种直觉并非仅仅强调突然的偶然的发现,而强调对生命本来力量的发明。这一直觉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的性灵超越,是对存在价值的肯定。对生命意义的确认。与其说这一活动是审美认识的深化,倒不如说是自我真性的张扬。所以一般直觉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而慧的直觉则越出认识论,而包含宇宙本体论和心性论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一般所说的直觉可分为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两类,前者强调通过直接知觉和想象直观与外在对象发生关系,后者是通过直接的认识发现对象的本质。而慧的直觉既不是立足于感性基础上的瞬间超越,也不是立足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忽然间对对象本质的把握,而是对灵魂深层的智慧力量的发现,对人的存在真实地位的发现。所以,妙悟不是静默的哲学,而是发现人内在的本明(慧)的哲学。

    道佛所提倡的妙悟就在于通过概念理智的抑制,发掘那些被遮蔽的人的真正智慧。这一点对艺术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艺术最需要这种超越概念理智的独特智慧。

    与西方直觉理论不同的是,这一灵魂深层的智慧力量不靠知识获得,也不是神灵凭附的超自然力量,它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觉性。它是一粒“种”,熏染能够改变其存在的状态,却不能灭没其根性。“悟”在汉语中,就有发现了本来的的内涵的意思,悟就是悟出了原先的真实,悟是对人心中本来具有的特性的恢复。悟说到底就是人找到了长久丢失的生命钥匙。

    悟性作为妙悟的发动机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悟性是“本来有的样子”,第二,悟性是人“应该有的样子”,第三,悟性是“自己之独特的样子”。所谓“本来有的样子”,重在一个“本”字,强调悟性是一种原初的觉性,若要悟入,必要回归本然,这个本然就是未被污染的真实心灵,也是人的自然之性。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所谓“应该有的样子”,重在一个“真”。悟性是人心灵自然而然的存在,是一种自在显现的境界,悟性是在解除“伪”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必须破除“我执”、“法执”。所谓“独特的样子”,重在一个“孤”,悟是一种“孤明”,是一心独往,证验出生命真实。

    在佛教中,妙悟被称为“智慧观照”。在大乘佛学看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这个灵魂深层的本明,但是凡夫为种种虚妄所遮蔽,这一本明的世界隐而不见了(但并非不存在),重重的阴霾挡住了这一灵明。《大乘起信论》有一心开二门的说话法,一心是指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有两个特性,一方面它有清净无漏的善性,另一方面也有染污有漏的恶性。妙悟就是恢复这一自性清净心。

    庄子的观点与此颇相近。庄子认为悟道乃是“复其明”——恢复性灵的本明。人的内在世界本来充满了光明,但外在俗世却将这本明的光隐去了。《庚桑楚》中有一段话很精彩:“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它说明了由悟而明、由明而悟的重要思想。静心可以“定”,在这深沉的安宁中,“天光”自露。何谓“天光”?天光就是人性灵中的本明,就是觉性之光,就是道之光,是人与自然合一的深层契合点。这一层是由悟而明。而“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则是由明而悟,在智慧中观照,在智慧中一切都自在显现。

    在语源上看,悟有觉的意思。悟即觉,觉即悟,合而为觉悟。大乘佛学认为,人人都具有觉性,但凡夫俗子无始以来被妄念污染,处于迷妄之中,是为迷,或者叫做无明。迷妄无明之心昏暗一片,就如同长睡不醒。一悟之后,如同从无始以来的长梦中醒来,心中的觉性被佛灯点亮了。

    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回到“心源”,心源就是心之源,心为万法之根源,所以说是心源。心源即真如,即般若,即智慧。中得心源,就是在妙悟中回归真性,点亮智慧之灯,从而以智慧之光照彻无边世界。由妙悟而归于智慧,以智慧来观照万物。李日华说“绘画必以微茫惨澹为妙境,非性灵澄彻者,未易证入”,正是此解。

    在“智慧观照”中,观照是悟的展开,由智慧发出,无智慧即无观照,智慧为体,观照为用。明紫柏真可说:“夫智慧之与聪明,大相悬绝。聪明则由前尘而发,智慧则由本心而生。故聪明有生灭,而智慧无依倚也,所以不生灭耳。”黜聪明,才能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有真观照。

    审美妙悟是发现智慧之光的过程。智慧之光和理性有矛盾,所以需要克服知识的束缚;智慧之光与欲望有矛盾所以需要克服欲望的干扰;智慧之光和人之感受有矛盾,所以需要无苦乐感(大乐者无乐);智慧之光与人的经验世界有矛盾,所以需要自然而然、自在兴现,需要一种圆觉的世界;智慧之光只能在非主非客的境界中发出其本明,所以必须解除主客的分别(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由此可见,妙悟作为审美直觉活动,是一种独特的直觉,它是“慧的直觉”,或者说是“性的直觉”,在直觉中发现自性,在自性中观照世界。点亮一盏生命的的灯,照彻无边世界。

 

    四、妙悟的核心在回到世界中

 

    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妙悟的“观”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中的“观”有根本区别。在一般审美活动中,我是观者,物是对象,是我之所观者。当我们说物象时,就已经就物当作我的对象,是我的世界中的现象。在审美妙悟的主张者看来,此一现象是一种非真实的存在,因为它存在于人的意念中,是被人意念改制的物。物成为我心中的存在,物之存在不在其自身,物失去了自己的主宰,无法自在自由地显现,物丧失了“自性”。它是非自然的,因为它无法“法尔”自显。在非妙悟的世界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灵也处于非真实的状态,存在于世界的对面,似乎不是这世界中的存在,它高高地站在观者的角度去打量对象,将对象推到异在的位置上,处于身在世界中,心存世界外的尴尬之中。更有甚者,我和物还处于全面的“冲突”之中,物在我的“念”中生存,也在我怕 “念”中挣扎。在这种情况下,天未免黯淡,物不见其物,人不见其人,有心观万物,万物改其性;有物撞我心,物我难相合。

    在中国哲学中,妙悟是“一”,而非“二”,妙悟是不二之感悟,它是无分别、无对待的境界。

    五代荆浩《笔法记》中有关于物的存在特性的精彩辨析,这篇文章假托野叟和画家的对话,说明绘画之大法:“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同样一个物(并非二物),却有似与真的区别。物有其形,又有其性。从形方面说,它是客观的,是世界中存在的现象,是人观之对象,是具体的个别的物象。但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如果仅仅停留在眼中所观的物象,那么只能说是对物的虚假的反映。作者提出,画山水要画出山水的性,这个性就是他所说的“须明物象之原”。这个“原”就是山水之性,是山水的本来面目,作为“性”和“原”的山水才是真实的存在,才是如如之境。画家所要表现的山水正是此事真山水。真山水不是作为我之对象存在的山水,它是自在显现的。如何摆脱分别的虚假的感知,必诉诸妙悟。

    妙悟如何展开,中国哲学和美学将其称为“观照”。这里所说的“观”,当然不是外观,不是眼耳鼻舌身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而是“徇耳目以内通于心”(庄子语),是“内观”。它又是一种“反观”,这里的“反”不是反向的反,而是返回的“反”。返回到自己的生命真性。在虚假的意念中流连,带给人的是虚假的判断;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去体验,就是中国艺术家所说的“物在灵府,不在耳目”。与其说是观,不如说是照。“照”是整全的,不是从世界中切割出部分,以此部分去观照全体,以个别去概括世界。如一月普现一切月,并非存在一月和多月的关系,这样理解就落入了量论的陷阱;一月就是充满,就是全部。因此,照不作差别观。

    在妙悟中,冥物我,合内外,物不在我心外,因此说以我心去照物只是方便的说法而已,因为在此已没有观照的主体和客体,物已不与心对待,哪来以心照物?如果说以心照物,也可以说以物照心,物我互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