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文富说课《湖心亭看雪》

(2012-07-28 12:18:0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思考

    我今天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评委汇报我对这一课的探讨过程。

    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看法。

    这篇课文被编入人教版课标实验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于清朝的顺治年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小品文。作品描述了他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大雪之后的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历。文中通过描绘阔大混蒙、如真似幻的湖山夜景图和亭中奇遇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隐隐地可以品味出亡国之痛。作品写景笔墨混然,炼字出奇,叙事笔调潇洒,夭矫善变。奇特的自然景观,作家奇特的性情和汉语的奇妙完美地交融,创造了空灵晶映的的艺术境界。

    投影:

        内容:              思想:              写作艺术:

 湖     湖山             个性独立             写景笔墨混然

 心     夜雪图            精神自由             炼字出奇

 亭     亭中             无限眷恋            

 看     奇遇图            亡国之痛            叙事笔调潇洒

 雪                                            夭矫善变

      奇景 奇情 奇语:空灵晶映的的艺术境界


     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

     教育目标:

     1.积累“沆砀、桡、强饮、白、喃喃”等词语,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话准确复述课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感受情景交融的境界,领会作者精神、情趣。

     3.体会简练质朴、炼字自然的语言特色。

     我为什么这样确立目标呢?

     首先,这是由这篇课文在本单元和整个初中阶段的地位决定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欣赏文学作品”。本文所在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属于七年级的理解课文到八年级下册的体验评价作品的过渡阶段。它的定位就是教材提示中所说的“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境,体会富有特色的语言”。对于初中生来说,标高高了也不好,低了也不好。

     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就确定为:感受境界,体会语言。

     当然本文也有它的难点:就是怎样让学生领会作者“以乐写哀”的意图。

     这个亡国的作家,他想通过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他在写作时那种无限的苦闷。就像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周密写《武林旧事》一样,景象很美,文也很美,但正是这样美的东西,要激发起后人对前朝的眷恋。所以,让学生能够同时领会到这两点,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引。

    怎样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呢?

    下面我来谈一谈教法和学法。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把握住两个词:第一个词是“落实”,第二个词是“学活”。所谓落实,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作品的经典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所谓学活,就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风格参与学习,对文学作品感同身受,在反复的锤炼、涵咏中把作品据为己有,力争活学活用。

    所以我把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湖心亭看雪》的要求相互融合,设计了满足上述三个目标的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的目标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三个活动分别是:

    复述

    感受

    点评

    贯穿于诵读活动中。

    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仅学好了《湖心亭看雪》,也积累了文言文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这是教师的教,学生怎样学呢?

    就是要学生都参与学习,用他自己的思维都进入学习,所以每个活动帮助学生经历自读、交流、诵读的过程。自读就是在明白教学任务的要求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求得学习成果,然后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进一步提升学习层次,最后在诵读中整合语感。吕叔湘先生说,教师指导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动脑筋。我认为,这个对我很有启发。

    怎样实现上述教法学法呢?落实重点,突出难点呢?

    我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湖心亭看雪》设计一课时,课堂有三个基本环节:新课导入,三个活动和布置作业。

    首先,用一个简洁明了的表格,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后,出示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对张岱的评价。同学共同诵读,那么达到什么目的呢?第一个就是引人学习情境——欣赏明代最优秀的小品,提示学习方法——圈点、评论,把握全文的基调:其乐融融,遍读全文。

    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估计他也能入选。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随便翻开一页,都是可圈可点。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

     ——陈平原《都市诗人的奇情壮采》

    然后进入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复述课文。在引导学生了解了基本的事实——湖心亭看雪和主要的画面——湖山夜景图、亭中奇遇图之后,学生自读课文,以作者的身份。复述中要求自然穿插课文几个画面,并且用好以下词语,就是俱绝、桡、沆砀、强饮等,在复述过程中把这些词语用好。如果在复述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词语的理解模糊,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给他指出来,这个词的理解还有距离。学生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之后,教师用对联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我就出了一个上联:

     西子湖上张岱独看大雪,

     湖心亭中天孙强饮热酒。

     因为学生对课文理解,他应该能够对出来。如果学生能够基本到位,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要求学生诵读课文,断句准确,读出节奏感。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诵读活动。

     进入第二个活动之前,要强调,是复述而不翻译。因为复述是感知、体味、理解、筛选、表达的综合过程。通过复述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灵活理解,强化对新学字词的理解运用,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鼓励学生灵活理解课文,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不去打扰学生的理解。

    第二个活动是感受课文。用PPT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从视觉、听觉、触觉、心理感觉等角度体验文中的景物,感受人物的心理、性情与精神追求。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一说:

   这是一片——的雪景。

   这是一个——的张岱。

    学生安静地读书,因为感受是个人的事情,这时候不要开展小组交流。学生感受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先指导交流雪景,感受到它的静寂、清寒、洁白、苍茫等等,再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张岱,感受到张岱在文中所表达的喜悦心情、潇洒性情和对个性自由精神独立的强烈追求。

    这个环节,是全文的重点,所以用一个对联,一边起到检测作用,一边帮助学生感受。

    一场大雪,静寂,清寒,苍茫;

    三个奇人,潇洒,喜悦,自由。

     检测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理解度。

     之后,诵读,读出对雪景的感受和游人的兴致。

     课文发展到这个环节,出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全文的难点。必须突破。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顺治年间写崇祯年间的事情。我借助一个张岱人生经历的材料:

     张岱是一个用后半生会议前半生的人——前半生生活繁华,后半生国破家亡。

     学生理解了这个背景材料之后,就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回忆往昔美好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这一活动,突破了“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教学重点。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这也是文学审美的基本要求。在交流中,尊重学生用不同方式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其实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

      之后进入第三个活动。点评课文。

    我用的是点评,而不是赏析。用一个范例,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点评。我认为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由学生自选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点评。教师引导交流。在这个环节,突破了三个内容:1.写景语句的特色,妙处。2.“独”“痴”的丰富含义。3.白描手法的作用。在学生解读过程中,我也介入了一副对联:贪玩天孙崇祯年西子湖上独看大雪强饮酒,个性仿佛独立了,精神好像自由了,真高兴

      寂寞陶庵顺治岁茅草屋中梦忆繁华痴著书,隐居真的潇洒吗,避世就是坚贞吗,费思量

  学生诵读课文,读出情感变化。

     三个环节过后,我感觉学生做到了激扬文字,而不是被动地赏析。

     最后布置作业。就像朱光潜所说的,这篇小品美点星罗棋布,学生有他感兴趣的。所以我布置了一个主题词——雪。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变成课外拓展阅读。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设计。

      第一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列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一目了然。把握了课堂重点。

     湖上雪景    一片——雪景。

     亭中奇遇    一个——张岱。

     谢谢各位评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