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十二讲》,黄永年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上个周末逛街,在学而优书店看到《唐史十二讲》,草草翻阅到了两篇文章《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和《唐两税法杂考》,觉得都十分精彩,就买了这本书。细细读了两遍,才发觉买书前我翻到的两篇恰好是全书最好的;另有《武则天真相》可读性很强,但结合作者前言中的介绍,那应当是作者1980年代为了驳斥郭沫若神化武则天的研究理论,咄咄逼人则失平心静气,过于苛责历史人物;至于其他九篇,有关于唐玄宗、杨贵妃、唐代宦官等政治题材,以及唐代饮食、家具的研究,无论从考证的严密性、逻辑性还是文字本身的可读性、说服力,都没有出众之处。这里就谈谈《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一文的阅读感受。
《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写于1970年代末,作者借助史料有理有据的撰述,被掩盖才能和功绩的唐高祖李渊、被丑化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真实形象被还原出来,一个历史大谎言由此被揭开。文中的观点可能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鲜,可在二十多年前的当时,不得不承认这是很有见地的史论。此外,该文对贞观年间李承乾、李泰效仿父辈夺位之争进行了叙述,也清晰的道明了皇权之争的冷酷和简单。后世泼在这两位王爷头上尽是污水,包括眼下央视热播的《贞观长歌》,也把李承乾、李泰的脸谱打扮得和屈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样,一个看起来无能庸碌,另一个很有野心为人狠毒。
事实上,历代著名史家都对玄武门事件前的政治格局表示出极大不解,李渊当真昏庸不堪吗,李建成是否妒忌贤才的草包,李元吉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但是正史也列不出什么确切的劣迹;李世民本人雄才大略不假,但是独揽天下统一的功绩、在玄武门事件前扮演受尽委屈的叙述都很值得怀疑。
隋唐开国皇帝都面临统一中土的任务,按照“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的政治传统,太子很少出征,通常是皇帝的其他儿子出征,杨广和李世民都是通过在外领军建立功勋、组建个人政治班底的。李建成并非没有治军理政的能力,李渊称帝前,他与李世民同领军都完成了出师任务,并且在当上太子之后协助李渊处理朝政,史书上也找不到所谓的败笔证据。李元吉在这方面也类似于他的两个兄长,颇有才干。关键的问题是,李世民代表唐帝国平定天下,却建立起个人的威权,并以此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威望甚至皇帝老爸李渊。在李渊的授意下,同时也出于个人地位和利益的考虑,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开始作限制、打击李世民势力的努力。按照黄永年先生的论述,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在岌岌可危局面下的孤注一掷。
《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一个显著的亮点是厘清了一个史学论点,此前很长时间流行的观点认为,李世民代表的是山东(此山东指华山、崤山以东,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相关地区)利益,而李渊和他的另两个儿子代表关陇利益,更有人将其夸张为新旧地主势力的对决。该文通过双方阵营重要人物家族渊源、政治观点等方面对比,清晰的显出那只是皇族夺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