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 |
分类: 杂货篇 |
上个周末去看哈波5的首映,号称全球同步公映——一般这种全球同步,都是我们这边午夜十二点地干活,很没人性,但是还有很多不要人性的人趋之若鹜。
我也当了一次这样的“鹜”,约了朋友兴致勃勃跑去看首映,在八点的晚饭和十二点的电影之间,有那么多分钟需要打发,只好拎着相机胡乱拍拍。
在中关村搞定的电影,影城外面就是中关村的步行街,一边“逛街”,一边观摩,发现中关村变化好大啊,仿佛一个村姑进了两年城,学会了时尚和洋气,摇身一变成了潮流中人,四下看看,还真挺IN。
第二张和第五张,都是中关村步行街的蓝色星星灯,点缀在树杈间,还挺好看。拍两张意识流点的,冒充一下文艺氛围。第三张的大横片,是看首映当天晚上等待间隙,做的指甲。我对美甲小哥说:“给我整个艳色儿!我就没染过艳的指甲油,这回我——要——突——破——”哈哈,美甲小哥嘿嘿直笑,点头说好。现在,它们早已残破,被我用洗甲水涅灭了痕迹。
中关村的哈根达斯是个两层的小楼,架势还挺唬人。太久没有消费这玩意,进去一看,冰淇淋火锅已经换了形式:不用火烤着了。据说外卖的时候附赠的干冰也减少了:从送两个小时改为送一个小时的了。已经这么暴利,还要剥夺消费者的福利,忒不地道。
最后这一张,我是非常喜欢的。唯一的一张全景图。本来这张照片,如果没有了两个情侣的身影,就会沦为一张中关村建筑效果图。但是午夜时分,寂寥的中关村金逸影城外,赶去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的两个人,让我觉得分外温暖——虽然哈波5真的太一般,顶多算及格,影片里发胖的张秋为什么还是Harry
Porter的梦中情人,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顺便说说我的相机。总是看到有人问我用什么相机拍的照片,貌似我以前是说过的,呵呵。其实我是很不愿意提这个的,因为这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和永远的痛,哈哈哈,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专业数码相机,而是极普通的家用数码,没有手动模式,没有广角镜头,没有高感光度,没有高速快门。
以前单位的摄影师总对我说:什么器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拍的人要有想法。曾经也采访过大众摄影杂志社的主编,他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不好用的相机,只有用不好的相机。
对,他们说的都对。我一直也深深认同这个道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比一架高精尖的相机更重要。但是!!!我还是以自己没有专业数码相机为此生最遗憾的事!!!一提这个我就恨恨,为什么我就没有一架专业数码相机?为什么我就买不起一架专业数码相机?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不是专业相机的局限性何在。比如我想拍下娃运动的清晰镜头,如果是在光线一般的情况下,不开闪光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又嫌闪光灯拍出来的人像太假,没有层次。所以很多时候,娃的脸都是虚虚的。
再比如我想在灯光阴暗的包房偷拍一下鬼鬼祟祟的人——当然我的举例比较龌龊——没有高于ISO1600感光度的功能,这种偷拍基本是无法成立的;还比如我想拍下一个广场波澜壮阔的全貌,要想拍出波澜壮阔的感觉,没有广角镜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也可以买带广角功能的家用数码,但是,如果它具备了手动模式,高感光度,高速快门,高像素,和已经带广角的镜头,再加上我发现美的眼睛,岂不是更完美?嘿嘿

要知道,用照相机的“P”档拍出来的照片,不管你相机还原的色彩有多么艳丽,它也还是带着15%的“灰”度——这就是自动档的附加牺牲,为了曝光均衡,它取了一个平均值。就像不偏不倚的折衷,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就失于平庸。我当然希望,在我的相机功能键上,不但有P,还有M,而且有A……
可能你会说:你的照片挺艳丽呀。没错,是挺艳丽,大都是我后期PS的。我容易么我。当然,你也不要瞧不起PS,这其实就是电子暗房。一个摄影大师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摄影作品,30%的器材因素,30%的技术因素,还剩40%,都留给暗房。大师说得真好啊,虽然我根本没记住大师的名字。曾经的胶片机时代,暗房是多么神圣的一个地方。如今数码横行,暗房也转换成PS——这是比胶片暗房功能更强大的电子暗房,请把它摆到正确的位置。那种一听说这照片PS过就撇嘴不屑的人,请自动出局。
说了这么半天,其实是在发牢骚。哦,对了,我的相机是是SONY的DSC-W30卡片机,像素600万,带微距功能。还有,它的实际主人是我爸妈,哈哈。
PS:据说今天是七夕哈,人家牛郎织女都相会了,我也不好意思不博一下以兹庆祝。so,谨以此文献给牛郎先生和织女小姐,为他们千百年乐此不疲赶赴“妖会”的敬业精神打个响指。
前一篇:(回眸篇)早安 秦皇岛!
后一篇:(凝眸篇)猪娃姥姥语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