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着飞的猪 现实社会中的“葵花宝典”与“九阴真经”
前些日子,在网路上被曝光的某市城管局内部的一份《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份《实务》的核心内容是教导城管执法人员“以暴制暴”时,要注意“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应以超短快捷的连环式动作一次性做完,不留尾巴,一旦进入实施,一定要干净利落不可迟疑,要将所有力量全部用上......”在城管人员执法时受到暴力侵害时“不要轻易放过相对人,几名城管一起行动,一次性控制住相对人身体,招招见效,不给相对人喘息的机会。”这套《实务》不仅有“局部动作”和“分寸把握”的详细描述,而且还有实战中的“心理指导”。《实务》要求“整个活动过程要做到心态平稳,毫无杂念,不可慌乱,不要考虑会不会把相对人弄伤了,要达到忘我的状态。”
不久前,网路上还流传着被称为“江苏第一贪”的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徐其耀为将来准备走仕途的儿子“呕血八招”:1、不要最求真理,不要探寻事物的本来面目;2、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3、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5、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6、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7、要相信拍马是一种高级艺术;8、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
以上两事件,引发了众多网友和评论家的热议,普遍认为“和谐社会,不应该用这样的执法形式”,“通过网路曝光有助于抑制当代厚黑学的蔓延”。
而我窃笑,这也想得太简单了吧。法规也好,制度也罢,能做到的也只是与时俱进地不断调和“不和谐”。社会从来就没有和谐过,也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我相信。就像江湖,恩怨一直会存在,成见一直会存在,每个人的生存之道也就成了必修课,生存哲学的差异自然也就无可厚非。“实务”就是这样的为调和管贩不和谐的产物,虽然有点阴,但也算是“应景之作”,因为这些年来,城管和小商小贩的“躲猫猫”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千百年来,厚黑学一直都走俏,从厚如城墙黑似锅底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是一种生存理念基于某些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折射。
在我看来,上面所说的“实务”就如“葵花宝典”,“呕血八招”好比“九阴真阴”。金庸笔下的“葵花宝典”是一部阴气十足的“武学秘籍”,要求练功者“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尽管条件苛刻,但为了能“克敌制胜,笑傲江湖”,岳不群等不惜自残,放弃做纯爷们的权利和尊严。“九阴真经”并不是一部具体的实战性武功秘籍,它是一种比较另类的武学境界的修为方法,而且容易走火入魔,能完全练就此功的人凤毛麟角,根据小说描述,最是无心问鼎的老顽童周伯通反而能得其要义最终修成正果,而大多数接近或痴迷于它的人最终不是疯癫就是入魔。
创立“葵花宝典”的前辈想必也是为捍卫自身的江湖地位不得已而为之。只要挥剑自宫,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就能练成,先别说最后能否一统江湖,但自毁形象被诟病在所难免。“实务”就是这样,要说有什么不妥的话,那就是任何一个希望社会和谐的人看了都会加深对城管的成见,管贩之间的恩怨升级就在所难免。尽管够阴够狠,但问题也不是太大,毕竟“自宫”的只是个别人个别部门,也不是没有修补的可能和改进的机会。和“葵花宝典”比起来,“九阴真经”的祸害就大得多,它是一种让人容易入魔的技法。像前面所说的“呕血八招”就像“入魔心志”,是厚黑文化蛊惑的结果。在我看来,厚黑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能够自适应于时代变迁的潜规则文化,他是寄生于文化精华中的文化糟粕,但也必须客观地承认,它又是文化糟粕中的“精华”。
只要“江湖”存在,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葵花宝典”和“九阴真经”;只要社会存在,任何类似的“实务”和“呕血八招”永远不会是偶然现象,也永远不会是个别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