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飞的猪 看来有必要说说关于红葡萄酒的一些常识
前些天,一位生意上的朋友约我去他所在的品酒俱乐部品酒。说真的,当我恭敬不如从命地应约后,心里有点不踏实,我还没加入过任何WINE
CHAMBER,一来相信自己的格调还不到位,二则怀疑自己的认识不专业。后来明白了,目前大多数的品酒俱乐部主要还是扮演着交际场所的功能。与其说品酒,不如说是去小喝,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国情嘛。
要喝酒当然不必太介意在那里喝,要品酒那可不能错过红葡萄酒,但不见得非要去CHAMBER。
“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一旦压榨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动物,因为它变成酒以后,就有了动物的生命。”这是美国作家威廉·杨格的话,而我借着酒胆说,“当对红酒的鉴赏和品味成了个性化的爱好时,最好不要与别人分享。红酒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品红酒,一定要和懂它的人在一起。”
在品酒专家眼里,红酒是唯一有生命的酒类饮料,在发酵、陈化、装瓶后仍是活着的,依然会继续成熟、变化。而其他酒类,如白兰地、威士忌一旦离开橡木桶或其他陈化的木桶后,就完全定型了。这或许也是我对红葡萄酒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那么,对于爱喝红酒又有足够实力去珍藏好酒的朋友来说,如果对红葡萄酒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的话,我建议还是先了解一些基础常识吧,免得砸碎了自己的格调还闹晕了笑话。
下面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一、看“酒标”买酒?
如何选择一瓶好喝的红酒,第一要件是口感要顺,什么样的口感才叫顺呢,看个人喜好,品红酒是一门高深学问,学会品酒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及一层层的磨炼,不过学会认酒则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如何认酒呢?先学看酒瓶上的标签。葡萄酒的卷标如同人的履历表一样。正如在懂得葡萄酒的人们之间流传着“只要看了卷标,就知道它的味道了”一般,卷标上确实透露着关于葡萄酒特色的讯息。一般卷标上通常会标识:葡萄收成的年份、葡萄酒的酒名(以产地或酒园(CHATEAU)名命名)、生产国或生产地名、庄园地名、生产者(或制造商)名、容量、酒精浓度。。。等。卷标依设计者的设计,有各种不同的样式,所以数据所书写的位置略有不同。呵呵,对于酒标而言,光知道这些还不够,有几个很重要的“参数”在此我也说说。“收成年”,该年的气候会影响收成的品质,红酒的好坏与酿酒年份葡萄的生长情况直接相关;“产区”,地质状况的好坏决定了酒的品质;“A.O.C.”,指定优良产区的法定名称。除此之外,如果卷标上还有MIS
EN BOTEILLE AU
CHATEAU(城堡内装酒)、TERROIR(特殊地理)和酿酒师的签名,那这个酒的品质应该不低了。
不过,是否好酒,最起码要闻到酒了才能确定,因为我真的不能保证有那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因为卷标是可以做假的。
二、有没有“坏塞”
目前市场上使用螺旋塞和橡木塞的大概各占一半,如果你买的是橡木塞封瓶的酒,那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坏塞”。如果坏塞,酒闻起来就有橡木塞子的味道,完全没有了果香,基本是死酒。有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检查有没有坏塞是件容易的事儿,我可告诉你,没这么简单,有无坏塞在喝酒前是几乎无法辨别的。坏塞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一是在装瓶前,橡木塞本身就有肉眼看不见的瑕疵,等待酒陈放几十年之后,一点小小的瑕疵就能要了酒的命,这样的酒闻起来会有令人不快的霉味。其次是环境对橡木塞的影响。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并且脆弱不堪,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极高。随着空气的冷暖干湿变化,天然橡木塞也会收缩或者放大。干燥的天气是软木塞的天敌,它导致橡木塞流失水分,干瘪而收缩,随后空气乘虚进入,另葡萄酒变质。因此,会不会碰到坏塞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运气的问题,倘若在餐厅可以要求侍酒师帮你换一瓶,这前提是侍酒师要足够专业并且在他试喝后要保证不说谎。如果是自己买回家才发现,那么只能吃哑巴亏了。坏塞率大约在5%。有人将有没有坏塞作为运气好坏的衡量,这大约算是很另类的品酒文化之一吧。

三、让美酒“醒醒”
红酒被喻为有生命力的液体,是由于红酒当中含有丹宁酸的成分,丹宁酸这玩意儿跟空气接错之后所产生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而要分辨一瓶酒的变化最好的方式是开瓶后第一次倒两杯,先饮用一杯,另一杯则放置它一小段时间后再饮用,就能很清楚的感觉出来。每一瓶酒的变化时间并不一样,也许在10分钟,也许半小时,也许在两个小时后。如何去发现酒的生命力就靠自己的感觉跟经验了。
四、把酒“过一过”
这就是俗称的“过酒”
过酒的方式,是将葡萄酒倒入醒酒瓶的动作称为“过酒”,但过酒的目的到底何在呢?有两个原因:一是籍此将陈置多年的沉淀物去除。虽然喝下这些沉淀物并无任何大碍,但有损葡萄的风味,所以必须去除。二是使年份较少的葡萄酒将其原始的风味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因为葡萄液体就因“过酒”的动作而有机会与空气接触,此时沉睡中的葡萄将立刻芳香四溢,味道也变得圆润无比。有人还参照喝果粒橙那样在喝前摇摇瓶子,那真是贻笑到家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