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飞的猪 一个普通百姓眼中的春晚:世界上最难搞掂的晚会
自从咱们大部分百姓有了彩电开始,春晚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春晚这一走,水里火里不能回头。可以这么认为,一届届春晚就是二十多年来咱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缩影成的一台台生活剧。我甚至倔强的认为,举办春晚是21世纪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上的一个创举和一种机制,因为它牵系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的心。
在过去大约15年时间里,普通百姓对新一年的春晚的期待一年比一年提前,对已经落幕的春晚的讨论,在讨论时间上,一年比一年长,在讨论话题上,一年比一年多,在好与坏的争论上,一年比一年强烈。对于这种现象,我能理解的是,除了说明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外,还说明我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就我个人的看法是,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期待和讨论,是因为,春晚是世界上最难搞掂的晚会。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
1、电视观众多
这世界上,一台晚会,会有数以亿计的受众,除了奥运开幕式,就数咱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晚了。人多自然口杂,口杂,声音就不可能统一,有人说好,就会有人说不好,也免不了有人跟风说坏。这很正常。看看北京奥运开幕式吧,前前后后准备了七年,几乎全世界人都说好,但就在咱中国,还有不少人挑刺儿,认为靠的是人多。
2、百姓期待高
春晚已经成了中国人年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普通百姓过年的文化大餐。与家家户户的年夜饭一样,老百姓对春晚的期待很高,要“吃”得好,也要“吃”得爽。中国人对人、对事一向很较真,对春晚也不例外。更何况,中国人对外人、对事不关已的事,一向是很爱扎堆去评头论足、指手画脚。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期待”还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期待上春晚。可终究有一部分人被拒之于门外,没法参与,没法展现,还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久。这就难免有些人要发表一些葡萄酸的话语权。
3、主题限制多
两岸统一要企盼,不能不应台湾时景,这方面的节目肯定要有(一般是盼望团圆的小品和歌曲);来自香港、澳门特区的节目一个都不能少(一般是上年已经流行的歌曲);反映多民族元素,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等的少数民族歌曲节目也是个个不可或缺(一般是家喻户晓的少数民族保留歌曲);反映国粹京剧的名家名曲名段节目同样不可丢(扛这面旗帜的也就是那几张老面孔);为满足有怀旧情结且上了年纪的观众,要有经久不衰的老歌(各地民歌和怀旧歌曲);为表达旅外华人满腔爱国情怀的节目绝对不能缺(一般由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音乐家用中文美声演唱世界经典名曲);为给足为咱文艺界娱乐圈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名家名角的面子,也要考虑安排相应的节目(一般是老带新一起合唱或联唱)。。。
剩下来的就是反映国内过去一年来发生的大小事、焦点事、感人事,不论喜悲、不论困惑、不忘煽情,也是一个都不能少。要表现或表达这些事儿,或歌舞、或相声、或小品;要考虑到主旋律是否能弘扬到位、焦点是否能吸引关注、感人事是否能感动人,转了一圈,淘汰一轮,还是觉得老面孔靠得住。
所以,调调还是那些调调,面孔还是那些面孔。观众期盼有突破,可“底料不变,味道还是老火锅”
4、文化差异大
于观众而言,众口也难调。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区别,年少的和年长的欣赏角度又不同,所以,你喜欢的,我觉得一般般,你不屑的,我觉得非常不错。南北不一样,东西有差异。北方的听不明白湘腔粤语闽南话,南方的看不了带北方方言的节目。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可以欣赏反映时尚前沿的节目,经济较落后地区的更乐意接受反映生活实际的节目。
观众,于内心而言,在节目形式和表演者上,喜新难辞旧,厌旧难迎新。你想象一下,如果赵本山、黄宏等不再上春晚了,你看谁的小品?宋祖英穿着牛仔裤唱《爱情36计》,你真能一下就接受了吗?
5、有感而不敢
有感,即有所感想。我相信,这么多年来,面对百姓的口诛笔伐和期盼,执导春晚的导演不是没有感想、不是没有想过创新,而是不敢,不敢太大胆去想、不敢想太多。我想,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要有创新,要有大突破,都不是个别导演能做到的。
或许,春晚没特色就是它的全部特色。没创新?谁叫它是春晚呢!
所以,我的观点是,对春晚不用期待、不必较真、无需评论,就当它是世界上最难搞掂的晚会。
2009年的春晚又落幕了,你是怎么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