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E:生命中两难的选择

(2007-03-20 11:56:55)

承受恐惧之爱
       ——浅谈奥菲利亚的悲剧性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剧作的顶峰,《哈姆莱特》以其超常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对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传统悲剧形式作了重新定义和布局。它既是《俄狄浦斯王》的变体,同时又是《俄狄浦斯王》复制或相加的集合。最为集中的体现就在于多极的悲剧性结局,映证这一点的是接连不断的死亡,以至于到结尾处,一切有声之人即有其独立性格特征的形象消失殆尽。
    在这多极悲剧点中,奥菲利亚表面上处于十分简单的一极,莎士比亚的确也是这么安排的,他甚至让奥菲利亚比她哥哥的戏份还少。但就是在仅有的几次出场中,奥菲利亚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占据了全剧的中心位置。一方面是哈姆莱特报仇雪恨的愿望迟迟无法实现带来的思索和焦虑,一方面是宫廷争斗的伦理化升级以及邦国之间的利益互涉,奥菲利亚处在其中,只是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具备少女应有的最基本特征:纯洁、善良、美丽、憧憬理想爱情。因此一开始她就处于被欺辱和被剥夺主动性的状态,面对哈姆莱特的来势汹汹的爱情表白,她顺理成章地接受并开始有所希冀,在一度狂热的自恋心态中,挥霍了从获得爱情到失去爱情的整个过程里并不顺畅的异样之爱。奥菲利亚的角色特征提前预订了悲剧结局的席位,也就是说,她的命运不会再有某种让人喜出望外的转折。
     巧合的是,莎士比亚在奥菲利亚获得爱情(作为一个对爱情有着信仰的女人,得到爱情即以为着生)以及彻底绝望即死亡这生死两头都没有给她正面抒情的机会。她的第一次出场不是充斥甜言蜜语或鲜花亲吻的浪漫场景(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过),却是关于求爱问题受到父亲和哥哥的劝诫和警告,接下来是受到哈姆莱特的嘲讽和玩笑戏弄,再接着是疯狂和死亡,作为一个生命自然本源呈现出向下堕落的曲线,而纯洁本身则不断升华,这既是对王后失贞的对照性谴责,又是戏剧之外对终极之美的符号化阐释。这终极凄惨的美也最终享受了自身伟大的魔力,点燃了复仇的导火索,哈姆莱特也终于在已死女神的怀抱中完成了向往已久的使命。
    莎士比亚并不给温情以任何关照,于是哈姆莱特首先疯掉,紧接着就是奥菲利亚。起初她还以一种女人特有的坚韧与哈姆莱特对抗,但不久就被焦虑入侵了自身。鬼魂引导着哈姆莱特,这让他不得不承受阴阳两界带来的压力,一旦他破解了生存密码,势必会走向毁灭。伴随着矛盾与重生的困扰,哈姆莱特忧心忡忡,甚至略显可怜,实际上却已不知不觉在身上聚集了大量的恐惧。他像一位完全的诗人,处处散播魔鬼的气息,在一场大型形而上学表演中持续地向上堕落。然而奥菲利亚绝对不会让他独自一人去承受这种孤独,强劲的爱早已双方内心。两人都企图在对抗中影响甚至吞食对方,但是哈姆莱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他以恐惧发源地的身份向四周扩散焦虑的瘟疫,他的母亲受了感染,奥菲利亚就更是不攻自破。她把哈姆莱特当作神圣的偶像顶礼膜拜,而他疯狂之后贬低爱情的话语却成了她一切非理性表现的根源。在他们首次同台的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亚开始品尝到爱的残酷,在此之前哈姆莱特刚刚进行过最为深刻同时也最为痛苦的思索,对世界的看法已经急剧转变,他把对其母亲的怨恨变相发泄在奥菲利亚身上:
     “哈姆莱特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奥菲利亚   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姆莱特   进尼姑庵去吧……”
    奥菲利亚自此开始,再也无法摆脱哈姆莱特这位魔王的影响,她的未来全部书写在哈姆莱特的预言里边。莎士比亚力图将两人关系设置为精神上的父子,与现实中的恋爱关系相互构成威胁。这种强烈的错位让奥菲利亚身处困境,但她并不采取任何形式的抗争,因为哈姆莱特最终会用焦虑和恐惧作为巨大的阴影将她完全笼罩,她深信这一点。
     从一般意义上说,哈姆莱特是复仇之师,但是实际上他却是有着弑父娶母野心的俄狄浦斯。为了取代杀兄篡权的现国王,更为了取代无上高贵美德满身的前国王,他力挽母亲的贞洁,并最大限度地争取这种蕴含疯狂以及回归母性之音的乱伦之爱。但是道德规范又使他不得不忍受现实上的挫折,奥菲利亚自然充当了这种感情转移的替代品。爱情归附在王后身上,却通过奥菲利亚得以实现。而当真正的爱不再保持忠贞时,替代的爱情即使无比纯洁,也变得污秽不堪,因为贞洁本身已经变质。


    同时面对哈姆莱特的爱,奥菲利亚与王后进行性方面的竞争,但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因为权力在此显示了强大的抢夺能力。在世俗中她败下阵来,利用自身的圣洁担任起拯救王子的神职。这与《神曲》中的贝亚特丽斯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奥菲利亚并不去言行施教,她要做的只是贡献出她自身。于是拯救成功之日就是悲剧发生之时,奥菲利亚的死亡昭示了哈姆莱特的解脱,与王后的竞争也以自身实体的消亡而告终。爱情也许仍在恐惧的鬼魂间继续,但有一点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这是一场结局圆满的悲剧,而到结局时,却早已失去了悲剧的中心。

参考书目:
[1] 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悲剧集》
[2]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3]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4]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出自:http://www.blogcn.com/user20/jikeyishujia/index.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