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经是我最最喜欢的一张海报,满眼的绿色,以及出神入化般甩出的一根鱼线~帅帅的pitter的背影在阳光下是那样的夺人心魄。你仿佛能 听到他脚下溪水潺潺流过的声音,还有远处森林中清脆的鸟叫声....
http://cimg.163.com/movie/0412/15/river00.jpg
【关于电影】
当我费尽周折找到这部电影,并平静的将它看完时,我仿佛听到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源自生命最底层深蕴的渴望与恐惧,与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水,与荡漾着宗教与艺术气息的麦克林一家的平静生活,与深远悠长、不容置疑的时间流一起涌动,流向不知何处的远方。
美国著名演员和导演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拍于十年前的这部电影《大河恋》(原名A River Runs Through It,又译《一条奔流的大河》)是由美国作家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平静而优雅的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的显得有些不起眼的、平静的甚至有些沉闷的故事。但是任何一个看过它的人都会深切地体会到,这就是生活。人们自始至终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可穷其一生才得到一个平实的答案:爱别人,哪怕你并非真正了解他;好好生活,正因为生命即将舍我们而去。
这部电影采用第一人称的视点,以回忆的形式,由作者亲自娓娓道来他的家族故事,使观众不只看到一些人事变故,并且了解到作者的成长经历,在其中体会到生命的原则和深切的惋惜与眷恋。故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三、四十年里,麦克林一家住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上,大黑脚河由镇边流过注入北太平洋。这是一个封闭的小镇,人们的生活宁静而没有变动,周围壮美的景物造就了他们自然淳朴、而又不失狂放的性格。作者的父亲是当地长老派的牧师和蝇钓 高手,因此在他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宗教和蝇钓。大黑脚河则是他放松灵魂、驰骋想象的地方,他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诺曼和保罗)在河边散步,并且通过教他们蝇钓技术,来体验上帝创造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蝇钓除了是一项在十点到两点方向范围内 、以四拍子节奏表现的技艺之外,更是麦克林父子情感交流和传递经验价值的家庭活动。对身为清教徒的父亲而言,这项活动在上帝的国度里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它等于艺术、直觉以及技艺知识的总和。他说,"惟有掌握了上帝的节拍,我们才能重获力与美;一切的善--永恒的救赎也好,钓大鳟鱼也好--都是由神恩而来,神恩又是由艺术而来,而艺术是得之不易的。"
父亲怀着的这种对艺术朴素的崇敬之情,其实正是他安身立命的生命原则。中国的先贤老子就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中国的老子与西方的基督徒的信仰是有云泥之别的,但是他们都明白生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达到自然和谐。麦克林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听从上帝的指示,人才会获得力量与美。他对孩子的教导与要求是相同的,但两个孩子却由于个性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诺曼作为兄长始终遵照父亲的意愿与教导,平稳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照顾弟弟,继承父亲的四节拍的蝇钓法,热爱写作,希望能和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长大后他到达蒙斯学院读了六年书,最终有了美满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的教职。他依照生活的规矩,努力的成果也是丰硕的。普通人的人生当然可以如此平静、顺畅而且充满光彩。正因为诺曼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离开西部山川怡人的家乡,到美国东部的达蒙斯学院读书,20世纪初期工业文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东海岸城市向他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在这里参加了职业拳击训练,而不再是小时侯的街头殴斗;他为新生讲解浪漫主义诗人并逐渐发现自己对教书的兴趣;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有这些都与家乡的蝇钓与诵经的生活截然不同。诺曼逐渐脱去了身上的自然风格,融入了文明与技术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之中。
与哥哥的逐渐社会化不同,保罗却一直保持着他自然天成的品性,也可以说与诺曼的"社会人"形态不同,保罗始终保持着他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品性。主要是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养育他的蒙大拿州和大黑脚河。西部广袤的草原、奔流的大河、耸立的悬崖与自然宁静的生活造就了他自然淳朴、狂野不羁的性格,也正因为此他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的心灵相通。他的生命仿佛更与自然亲近,而他的艺术气质则直接来自内心的"神的召唤"。在他所走的一条常人看来并不成功的道路背后,实际是他的艺术气质与自然情怀的深切表露。如诺曼所说:"在那个艰苦的和经受考验的世界里,保罗的坚强来自于他内心的某处,他只是知道自己比别人强。"他叛逆的性格也由此而来,从小时侯拒吃上帝一千年来赐给人们作食物的燕麦开始,我们就看出他的桀骜不逊。年轻时,他曾提议用借来的独木舟征服瀑布,他爱好蝇钓和赌博,结交印地安女友,并时常为此与人打架。但是这些丝毫不能抹杀保罗身上艺术家的气质,他小时侯的理想不象哥哥一样要当牧师,而是向往着当一名与金钱和利益毫无关系的蝇钓手,长大后他又放弃了父亲传授的抛绳钓鱼法,自创了影子钓法 ,成为了一流的蝇钓大师。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蒙大拿州,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他的理想始终与金色的大河连在一起,他以自己独有的坚强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影响,甚至是帮助。
在所有人中,只有他的生命始终是与大河、与蝇钓、与艺术、与上帝相依的,他沉默而快乐的抛下鱼线,仿佛间我们都听到它与空气摩擦的细微声音,然后鱼线落入水中,和金色的河水一起静静的摇曳。只有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一种源自那几乎从水声开始喧嚣的古老年代人们就开始追问人生意义之中,这就是"生之艺术"。
保罗的生是为着艺术的,他的艺术以蝇钓为依托。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隐喻着时间的川流不息,伫立在绿树、悬崖掩映的河边的保罗的身影--由弱小的八岁孩童到强壮的三十岁的成人--仿佛也暗示着在时间之河边,手持鱼线钓取生之真谛的人们。时间于我们总是擦肩而过、不可挽留,但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方式,采撷生命之河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依托,获得灵魂的喜悦与艺术的升华。保罗在最后一次与父亲和哥哥钓鱼时,一展"影钓"的完美身手,博得了父亲赠予的"优秀的钓鱼天才"的称谓。正如诺曼所说:"站在我们面前的弟弟,仿佛不只是站在河岸上,而是凌空地面,超越一切,就象是一门艺术。而我明确的知道: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不可留住。"
保罗的死,则给他的家人以及我们这些同是时间长河中闪烁一星的人们,留下了意味深长回味。"我坐着警察局的车沿着大河脚河回家,去告诉我的父母,保罗已经被人打死了,横尸后巷?quot;至此,父亲和"我"才深切的认识到保罗曾深陷什么样的困境,却依然倔强、顽强地坚持不向家人乞求帮助,而且还继续为他们带来欢乐(如给家人讲他在报社采访的故事、陪诺曼的大舅子钓鱼等等)。保罗死后,父亲曾不只一次问诺曼:"关于保罗的事,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吗?"直到最后诺曼只能回答,"也许我所知道的只有,保罗是一个优秀的钓手。"当时间将自己身边至亲的人带走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不了解他,不了解他的苦乐、他真实的需要。这种生的痛楚时时萦绕于他们心头,以至于麦克林牧师在临终前最后一次讲道时说道:"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向所爱的人说同一句话:主啊,我们愿意帮忙。但是帮什么呢?的确,我们无法帮助我们的亲人,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帮助,而是我们付出的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但是我们仍然爱他们,甚至是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完完全全地爱他们。"
人生是因为其充满遗憾才完美吗?这也许只是人们面对无法挽回的时间所做的自我安慰吧。回忆是为了记忆逝去的人还是为了提醒仍在的人?诺曼的人生之路是令父母欣慰,令邻里羡慕、令自己安心的,生命经营至此,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但是,年近古稀的他又回到了大黑脚河,继续自己若有所思的蝇钓,回忆是岁月留给他的唯一馈赠或惩罚。他在故事的结尾独自钓鱼时想道:"如今,那些年轻时我曾经爱过但不了解的人们大都已经死去,然而我仍然能触及到他们。"他在经过一生的丰裕之后,却独自品尝着回忆的惆怅,以及父亲那句话--"你认为我们本来应该能够帮助他吗?"--的质疑和熬煎。也许一切正如普鲁斯特认为的那样,人除了记忆其实一无所有,人的丰盈的生活,唯一经历过并弥足珍视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诺曼的父亲曾说过,"只有当你把它记下来时,你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事所以发生的原因。"诺曼这样做了,将它写成了书,生命行至此,回忆已成了唯一的礼赞方式。如影片的英文名字一样"一条河从中流过" (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一条叫做大黑脚河的河水流过麦克林一家所住的村镇,由记忆深处而来,缓慢地流过他的生命,穿行于回忆者的灵魂之中,最后也将连同他一起带走。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除了我们记忆中的美好往事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而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借用电影的形式,试图帮助他在另一方面战胜时间。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就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象。他把这种心理原因归结为"木乃伊情结",古埃及宗教信仰宣传以死抗生,它认为,肉体不腐则生命就存,因此这种宗教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因为死亡无非是时间赢得的胜利。电影正是人们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流逝的难以抑制的需要的产物。与永恒的时间相比生命是短暂的,它的不幸在于无法逃避时间的碾轧,而生命可以创造艺术,艺术则可以与时间同行、与日月同辉。
“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不可留”;但文学是艺术,电影是艺术,它们可以将逝去生命中辉煌的时刻记载下来,化做一种现实的幻象重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仿佛瞬间之中,我们又回到从前。
【关于作曲家】
出生于:1951年9月7日 美国 纽约
Mark Isham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其母亲是一个小提琴手,他的父亲教习音乐和历史)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古典钢琴,小号,小提琴.由于对爵士乐和古典音乐的喜爱早年间在旧金山歌剧交响乐团担任小号手。在70年代中期他组建了乐团Sons of Champlin并与其喜爱的The Beach Boys,Van Morrison进行了巡演,在70年代后期他录制了首张专辑,在1979年早期他组建了一支前卫爵士乐团,而在1983年开始个人发展。在80至90年代初Isham和他的乐队在一些新生代的配乐人的作品中担任古典小号演奏者,爵士编曲人,器乐演奏者,摇滚嘉宾。近几年Isham开始把他的精力放在电影界,并为导演Robert Redford,Robert Altman等人合作,谱写了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1992), "Timecop" (1994), "The Net" (1995), "Kiss the Girls" (1997), "Blade" (1998), Varsity Blues" (1999), "Rules of Engagement" (2000), "Men of Honor" (2000), "Save the Last Dance" (2001), "Don't Say a Word" (2001),其他佳作还包括:"Reversal of Fortune" (1990), "Quiz Show" (1994), "Nell" (1994), "October Sky" (1999) "The Majestic" (2001) 。Isham在1992年获得奥斯卡提名,于1997年因电视系列'EZ Streets'获得一座艾美奖。除了电影配乐外,Isham还出品了多张爵士专辑,值得提及的有:"Blue Sun", 与Art Lande合作的"We Begin" , "Vapor Drawings", "Castalia", 与Misha Segal合作的"Zambooka" , 同名专辑 "Mark Isham",向传奇小号大师Miles Davis致敬的"The Silent Way Project".
1992 奥斯卡-提名, 最佳原声音乐奖 -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登录mofile网站,在网络硬盘中输入提取码:
大河恋电影原声.part1.rar 4284244032741033
2006-12-31 01:08
大河恋电影原声.part2.rar 8538495216047772
2006-12-31 01:30
【关于电影】
当我费尽周折找到这部电影,并平静的将它看完时,我仿佛听到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源自生命最底层深蕴的渴望与恐惧,与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水,与荡漾着宗教与艺术气息的麦克林一家的平静生活,与深远悠长、不容置疑的时间流一起涌动,流向不知何处的远方。
美国著名演员和导演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拍于十年前的这部电影《大河恋》(原名A River Runs Through It,又译《一条奔流的大河》)是由美国作家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平静而优雅的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的显得有些不起眼的、平静的甚至有些沉闷的故事。但是任何一个看过它的人都会深切地体会到,这就是生活。人们自始至终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可穷其一生才得到一个平实的答案:爱别人,哪怕你并非真正了解他;好好生活,正因为生命即将舍我们而去。
这部电影采用第一人称的视点,以回忆的形式,由作者亲自娓娓道来他的家族故事,使观众不只看到一些人事变故,并且了解到作者的成长经历,在其中体会到生命的原则和深切的惋惜与眷恋。故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三、四十年里,麦克林一家住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上,大黑脚河由镇边流过注入北太平洋。这是一个封闭的小镇,人们的生活宁静而没有变动,周围壮美的景物造就了他们自然淳朴、而又不失狂放的性格。作者的父亲是当地长老派的牧师和蝇钓 高手,因此在他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宗教和蝇钓。大黑脚河则是他放松灵魂、驰骋想象的地方,他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诺曼和保罗)在河边散步,并且通过教他们蝇钓技术,来体验上帝创造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蝇钓除了是一项在十点到两点方向范围内 、以四拍子节奏表现的技艺之外,更是麦克林父子情感交流和传递经验价值的家庭活动。对身为清教徒的父亲而言,这项活动在上帝的国度里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它等于艺术、直觉以及技艺知识的总和。他说,"惟有掌握了上帝的节拍,我们才能重获力与美;一切的善--永恒的救赎也好,钓大鳟鱼也好--都是由神恩而来,神恩又是由艺术而来,而艺术是得之不易的。"
父亲怀着的这种对艺术朴素的崇敬之情,其实正是他安身立命的生命原则。中国的先贤老子就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中国的老子与西方的基督徒的信仰是有云泥之别的,但是他们都明白生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达到自然和谐。麦克林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听从上帝的指示,人才会获得力量与美。他对孩子的教导与要求是相同的,但两个孩子却由于个性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诺曼作为兄长始终遵照父亲的意愿与教导,平稳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照顾弟弟,继承父亲的四节拍的蝇钓法,热爱写作,希望能和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长大后他到达蒙斯学院读了六年书,最终有了美满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的教职。他依照生活的规矩,努力的成果也是丰硕的。普通人的人生当然可以如此平静、顺畅而且充满光彩。正因为诺曼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离开西部山川怡人的家乡,到美国东部的达蒙斯学院读书,20世纪初期工业文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东海岸城市向他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在这里参加了职业拳击训练,而不再是小时侯的街头殴斗;他为新生讲解浪漫主义诗人并逐渐发现自己对教书的兴趣;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有这些都与家乡的蝇钓与诵经的生活截然不同。诺曼逐渐脱去了身上的自然风格,融入了文明与技术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之中。
与哥哥的逐渐社会化不同,保罗却一直保持着他自然天成的品性,也可以说与诺曼的"社会人"形态不同,保罗始终保持着他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品性。主要是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养育他的蒙大拿州和大黑脚河。西部广袤的草原、奔流的大河、耸立的悬崖与自然宁静的生活造就了他自然淳朴、狂野不羁的性格,也正因为此他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的心灵相通。他的生命仿佛更与自然亲近,而他的艺术气质则直接来自内心的"神的召唤"。在他所走的一条常人看来并不成功的道路背后,实际是他的艺术气质与自然情怀的深切表露。如诺曼所说:"在那个艰苦的和经受考验的世界里,保罗的坚强来自于他内心的某处,他只是知道自己比别人强。"他叛逆的性格也由此而来,从小时侯拒吃上帝一千年来赐给人们作食物的燕麦开始,我们就看出他的桀骜不逊。年轻时,他曾提议用借来的独木舟征服瀑布,他爱好蝇钓和赌博,结交印地安女友,并时常为此与人打架。但是这些丝毫不能抹杀保罗身上艺术家的气质,他小时侯的理想不象哥哥一样要当牧师,而是向往着当一名与金钱和利益毫无关系的蝇钓手,长大后他又放弃了父亲传授的抛绳钓鱼法,自创了影子钓法 ,成为了一流的蝇钓大师。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蒙大拿州,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他的理想始终与金色的大河连在一起,他以自己独有的坚强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影响,甚至是帮助。
在所有人中,只有他的生命始终是与大河、与蝇钓、与艺术、与上帝相依的,他沉默而快乐的抛下鱼线,仿佛间我们都听到它与空气摩擦的细微声音,然后鱼线落入水中,和金色的河水一起静静的摇曳。只有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一种源自那几乎从水声开始喧嚣的古老年代人们就开始追问人生意义之中,这就是"生之艺术"。
保罗的生是为着艺术的,他的艺术以蝇钓为依托。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隐喻着时间的川流不息,伫立在绿树、悬崖掩映的河边的保罗的身影--由弱小的八岁孩童到强壮的三十岁的成人--仿佛也暗示着在时间之河边,手持鱼线钓取生之真谛的人们。时间于我们总是擦肩而过、不可挽留,但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方式,采撷生命之河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依托,获得灵魂的喜悦与艺术的升华。保罗在最后一次与父亲和哥哥钓鱼时,一展"影钓"的完美身手,博得了父亲赠予的"优秀的钓鱼天才"的称谓。正如诺曼所说:"站在我们面前的弟弟,仿佛不只是站在河岸上,而是凌空地面,超越一切,就象是一门艺术。而我明确的知道: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不可留住。"
保罗的死,则给他的家人以及我们这些同是时间长河中闪烁一星的人们,留下了意味深长回味。"我坐着警察局的车沿着大河脚河回家,去告诉我的父母,保罗已经被人打死了,横尸后巷?quot;至此,父亲和"我"才深切的认识到保罗曾深陷什么样的困境,却依然倔强、顽强地坚持不向家人乞求帮助,而且还继续为他们带来欢乐(如给家人讲他在报社采访的故事、陪诺曼的大舅子钓鱼等等)。保罗死后,父亲曾不只一次问诺曼:"关于保罗的事,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吗?"直到最后诺曼只能回答,"也许我所知道的只有,保罗是一个优秀的钓手。"当时间将自己身边至亲的人带走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不了解他,不了解他的苦乐、他真实的需要。这种生的痛楚时时萦绕于他们心头,以至于麦克林牧师在临终前最后一次讲道时说道:"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向所爱的人说同一句话:主啊,我们愿意帮忙。但是帮什么呢?的确,我们无法帮助我们的亲人,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帮助,而是我们付出的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但是我们仍然爱他们,甚至是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完完全全地爱他们。"
人生是因为其充满遗憾才完美吗?这也许只是人们面对无法挽回的时间所做的自我安慰吧。回忆是为了记忆逝去的人还是为了提醒仍在的人?诺曼的人生之路是令父母欣慰,令邻里羡慕、令自己安心的,生命经营至此,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但是,年近古稀的他又回到了大黑脚河,继续自己若有所思的蝇钓,回忆是岁月留给他的唯一馈赠或惩罚。他在故事的结尾独自钓鱼时想道:"如今,那些年轻时我曾经爱过但不了解的人们大都已经死去,然而我仍然能触及到他们。"他在经过一生的丰裕之后,却独自品尝着回忆的惆怅,以及父亲那句话--"你认为我们本来应该能够帮助他吗?"--的质疑和熬煎。也许一切正如普鲁斯特认为的那样,人除了记忆其实一无所有,人的丰盈的生活,唯一经历过并弥足珍视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诺曼的父亲曾说过,"只有当你把它记下来时,你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事所以发生的原因。"诺曼这样做了,将它写成了书,生命行至此,回忆已成了唯一的礼赞方式。如影片的英文名字一样"一条河从中流过" (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一条叫做大黑脚河的河水流过麦克林一家所住的村镇,由记忆深处而来,缓慢地流过他的生命,穿行于回忆者的灵魂之中,最后也将连同他一起带走。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除了我们记忆中的美好往事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而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借用电影的形式,试图帮助他在另一方面战胜时间。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就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象。他把这种心理原因归结为"木乃伊情结",古埃及宗教信仰宣传以死抗生,它认为,肉体不腐则生命就存,因此这种宗教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因为死亡无非是时间赢得的胜利。电影正是人们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流逝的难以抑制的需要的产物。与永恒的时间相比生命是短暂的,它的不幸在于无法逃避时间的碾轧,而生命可以创造艺术,艺术则可以与时间同行、与日月同辉。
“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不可留”;但文学是艺术,电影是艺术,它们可以将逝去生命中辉煌的时刻记载下来,化做一种现实的幻象重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仿佛瞬间之中,我们又回到从前。
【关于作曲家】
出生于:1951年9月7日 美国 纽约
Mark Isham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其母亲是一个小提琴手,他的父亲教习音乐和历史)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古典钢琴,小号,小提琴.由于对爵士乐和古典音乐的喜爱早年间在旧金山歌剧交响乐团担任小号手。在70年代中期他组建了乐团Sons of Champlin并与其喜爱的The Beach Boys,Van Morrison进行了巡演,在70年代后期他录制了首张专辑,在1979年早期他组建了一支前卫爵士乐团,而在1983年开始个人发展。在80至90年代初Isham和他的乐队在一些新生代的配乐人的作品中担任古典小号演奏者,爵士编曲人,器乐演奏者,摇滚嘉宾。近几年Isham开始把他的精力放在电影界,并为导演Robert Redford,Robert Altman等人合作,谱写了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1992), "Timecop" (1994), "The Net" (1995), "Kiss the Girls" (1997), "Blade" (1998), Varsity Blues" (1999), "Rules of Engagement" (2000), "Men of Honor" (2000), "Save the Last Dance" (2001), "Don't Say a Word" (2001),其他佳作还包括:"Reversal of Fortune" (1990), "Quiz Show" (1994), "Nell" (1994), "October Sky" (1999) "The Majestic" (2001) 。Isham在1992年获得奥斯卡提名,于1997年因电视系列'EZ Streets'获得一座艾美奖。除了电影配乐外,Isham还出品了多张爵士专辑,值得提及的有:"Blue Sun", 与Art Lande合作的"We Begin" , "Vapor Drawings", "Castalia", 与Misha Segal合作的"Zambooka" , 同名专辑 "Mark Isham",向传奇小号大师Miles Davis致敬的"The Silent Way Project".
1992 奥斯卡-提名, 最佳原声音乐奖 -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登录mofile网站,在网络硬盘中输入提取码:
大河恋电影原声.part1.rar 4284244032741033
2006-12-31 01:08
大河恋电影原声.part2.rar 8538495216047772
2006-12-31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