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2010-02-03 16:32:18)
标签:

海南

黎族

制陶

摄影

旅游

分类: 纪实印象
户外徒步:观黎族妇女手工制陶,如何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2010年1月31日,这个木棉花开的时节,在昌化江两岸的山间和田野上,一片片火红的木棉花儿好似天空中的一朵朵红云,装扮着海南岛西部的一个个小镇。车子一路走来,一路尽是风景,“天马行空”户外部落昌江之旅最后一站选择停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的大坡镇保突村,去拜访村里一位高龄阿婆,她,就是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部落驴友们的车在进入大坡路口停下,接上阿婆女儿,她说羊拜亮老人己84岁了,患有风湿,脚痛做不动了,由她回来表演制陶技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来看制陶的人很多, 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新石器时期产物,一直相传至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一带传承得较好。2005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今年84岁高龄的羊拜亮是这项技艺较高的传承人。
  我们来了,阿婆女儿和老人换了一身黎族传统服装,把她那些制陶工具一件件搬到门口一棵大树下,还搬来一条长板凳,提来一桶水。

 阿婆女儿首先介绍说,制陶用的是一种灰色黏土,要从外面挑回来晒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再用筛子筛,反复多次把土变成细细的粉末才能用。
  
  阿婆女儿蹲在地上,已经熟练地在泥粉里倒上水,拌成泥团,像和面一样把土和匀。这时她站起来,取出一块泥团拿到板凳上,铺压成薄饼状以后,再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饼划成圆,陶底就做好了。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她又取一块和好的泥团搓成条状,沿着陶底粘好,再捏扁。这样一层层绕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钵状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压实、抹平、抹光,最后她还专门在陶器上沿安上两个耳朵。做好这件陶器,花了一个多小时。
   驴友山庄在她们做好的陶坯上还刻上黎族文字符号的图案,表示下次再来时买下烧好的这件宝贝。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参观手工制陶,传承黎族传统工艺


   “做好的陶坯还要晒上6至8天,完全晒干后,才开始烧陶。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2到3个小时才能烧好。”阿婆女儿说。
   “来看阿婆制陶的人很多。”阿婆女儿自豪地说。有一次来了一车人,还把她们做的陶器全买走了。一对黑人夫妇甚至要请她们去美国玩,但她们谢绝了。
   驴友虾米和东方西子买了陶器收藏。
     阿婆女儿在制陶过程中还介绍母亲制陶一生的传奇经历;

  羊拜亮于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技艺,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制陶能手。她利用木杆、木臼及竹刀、蚌壳等简易工具,以泥土为原料,经过系列工序制成的陶釜、陶甑、陶瓮、陶碗等器具,已为国内外研究家、收藏家所青睐。

  2007年8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羊拜亮作为黎族手工制陶技艺传承人入选。

  自幼和母亲学习烧陶

  老人居住的村子离昌江县城不远,村子就在县城所在的镇上——石碌镇,村子的名称叫作保突村,至于村名的来历,问了许多村民,我们都无法知道确切的含义。

  走进村子,鸡犬相闻,孩童嬉戏。间或耕牛走过,脖下挂着的牛铃叮当作响。在几位孩童引路之下,我们来到阿婆羊拜亮家中……

  老人的家地处村子一隅,院外是一菜园,菜园外便是田野。就在田野中的木棉树下,一位身材弱小的老人正在树下捡木棉花,老人娇小的身材在粗大的木棉树和空旷的田野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老人藏青色的衣服和火红的木棉花相映成趣。

  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

  羊拜亮的婆家和娘家都在这个村里,村子虽然不大,也有百来户人家,在羊拜亮的记忆里,在母亲一辈的妇女中个个都会烧制陶器。制陶,是保突村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就好比女孩看孩子、做饭一样,也就是在这种影响下,羊拜亮从13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制陶,因为在这个地区,制陶有着传女不传男的说法,羊拜亮早早地接受了这一技艺。

  保突村四周高山林立,田地很少,挖土烧陶,成为保突村妇女养家糊口的特有方式。每逢有闲空时间,村里的妇女便去田地里挖土烧陶,烧制出来各种陶器之后,便挑到附近的村子换取稻谷。

  在众多的烧陶妇女之中,羊拜亮的母亲是技艺最为精湛的一个,她制作出来的陶器样式好看,经久耐用。聪明、伶俐、懂事、能吃苦耐劳,这是羊拜亮在全村人心中的印象,而正是因为这些,也成就了羊拜亮的婚姻,才嫁给了老伴王阿度。

  陶罐见证烧陶女爱情

  阿婆女儿讲述,羊拜亮当年并不是很漂亮,但是聪明能干,很讨阿度母亲的喜欢,阿度母亲就决定让阿度娶拜亮为妻。可是阿度当时觉得拜亮并不漂亮,没有答应,但在拜亮的眼里,阿度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阿度的母亲又非常喜欢拜亮,拜亮就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动阿度。于是,有一天,拜亮连续在阿度的面前唱了三天的山歌,“虽然我长得不漂亮,但我能烧火做饭,烧陶换米……”诸如此类的歌声终于打动了阿度,于是阿度和比他大四岁的拜亮结婚了。

  阿度的母亲和拜亮的母亲一样,心灵手巧,是村里最能干的妇女之一,羊拜亮嫁到阿度家里后,又和阿度的母亲学习制陶,就这样,羊拜亮从母亲和婆婆那里学到了制陶最为精华的部分,使得她的制陶技艺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老人家中院子里的一个水罐,见证着拜亮和阿度两位老人的爱情。羊拜亮告诉我们,她嫁到王阿度家里,烧了第一件陶器,就是这个水罐,虽然过去几十年了,这个水罐还一直在使用。

  年轻时靠烧陶养家糊口

  制陶工艺。晒陶土、舂陶土、筛陶土、和泥、制作器底、搓泥条、泥条盘筑、制坯、摆放陶器、露天烧陶。这就是烧陶的整个步骤。

  制作了一辈子的陶器,使老人的每一个步骤都是那么娴熟。老人一边看女儿制作,一边在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老人嫁到阿度家之后,生活一直窘迫。他们生有四个儿女,在当时的情况下,养活四个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村里田地有限,稻谷根本就不够吃,拜亮只好靠烧陶换米来养家糊口。可是在当时制陶也辛苦,因为白天要为生产队出工,大多是晚上制陶,等家里人都睡了,羊拜亮要挑着筐,去取土,制陶。

  “那是物物交换的年代,一件陶皿能换多少粮食,要看陶皿的容量,它能装下多少稻谷就换走多少稻谷。”女儿说。

  由于羊拜亮的技术好,每次都能烧出大的陶器,而且很耐用,附近的人都喜欢用稻谷换羊拜亮烧出的陶器。

  渐渐满足了附近的村子陶器的使用,羊拜亮开始为生活奔波到更远的地方换取稻谷。老人去最远的地方都要跑到东方的八所,白沙等地。

  夏天的太阳很毒很热,光脚走在地上十分烫脚,羊拜亮就随便在路边采些草,编上一双草鞋继续赶路。

  有一次她和村里几个妇女挑着陶器去卖,没想到爬山的时候脚下一滑,自己摔了一跟头,肩上挑的陶器全部摔碎。当时羊拜亮看着走出来的几十里山路,又要空手回家,想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在等米下锅,她坐在地上,一直哭到天黑,但最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家里,连夜挖土制陶……

  有时走到一个地方陶器换不到稻谷,羊拜亮只好守在那里,给大户人家干工,不要工钱,只要能管饭就行,一直到把身上的陶器换成稻谷。但偶尔碰到有卖鱼的,羊拜亮也会用陶器换上几条小鱼,回到家里给老人孩子改善生活。

  就这样,老人靠着烧陶,养活了一家子人口。

  制陶手艺传承孙媳妇阿芬

  据女儿介绍,前来拜访阿婆的人很多,有许多外国的专家学者都喜欢收集收藏阿婆烧制的陶器,而这些,都是起自2005年以后。

  那是2005年的一天,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的人陪同省里的专家来到保突村,找到阿婆,说是她的制陶技术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阿婆不懂得具体是怎么回事,但家里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好事。

  又过了一年以后,昌江黎族手工制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拜亮也入选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老人也开始着急,开始急着把这项技艺传授下来,学会黎族手工制陶的女儿又外出居住了,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孙媳妇文阿芬成了老人传承的首选。阿芬勤劳、聪明,每次制陶的时候,老人都把阿芬叫到跟前,一边做一边给阿芬传授技艺。

  如今,阿芬是保突村技术最好的制陶师之一,也是保突村委会为数不多的制陶师了。

  在返程车上虾米讲的黎族手艺要开发才能保护、传承是对的,像黎锦那样。黎族民间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商品化就很难保留,可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它,陶虽好实用有限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