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ut, & And...

(2009-09-12 19:18:34)
标签:

杂谈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小时候我的教练对我的一次教导,起因是我当时不接受她的批评。错了就改,没错也要作为一次提醒,总之要接受,这是教练当时给我的解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还着实让我消化了半天。此后,再受到误解和委屈,我都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接受一切批评。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是在批评式的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包括家长的教育,很少听到“你真棒!”“非常好!”等这样的字眼,最多是“戒骄戒躁,再接再励!”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在国外做教练,虽然知道外国文化更多的是提倡鼓励式教学,但一开始她还是很难马上转变方式,加上语言上的一些障碍,最初的执教遇到了一些和队员们沟通的困难,队员们不是很接受她的方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师姐开始学着去鼓励队员。用她的话来讲,那个时候有点像是在哄这些队员练。师姐的方法是先夸奖一番,然后提出毛病。最初队员们开始接受她,但几次下来后,队员又开始不耐烦,最后经常是教练刚夸奖完,说到But,队员就对教练说:“No but!”然后扭头就走,不愿听毛病。也不能总哄着来呀,终归要说问题的,否则怎么能提高呢?弄得师姐很困惑。我们私下也经常在探讨这个问题,总是找不到特别好的方式,最终经常是抱怨现在的孩子都被惯坏了。

 

     前不久我在加拿大出差,同行的有个曾经做过加拿大青少年女子棒球队的教练,无意中我们谈论起她的队员,看到她满脸轻松的样子,我赶紧讨教。听了我的困惑,她笑笑说,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都很敏感,同时也很叛逆,因此方法很重要。当听我讲到队员们拒绝“but,”她笑了,为什么不用“and”呢?即使前面夸奖了一番,但“but”会让队员们觉得有否定的意思,因此很难接受,但如果肯定他们前面的表现之后,用“and”连接下面的话,再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新的动作,自己去感觉和比较,相信问题就解决了...

  

     是呀,我恍然大悟,看似简单的一个调整,但确是很大差别。给孩子们更多的肯定、信任和空间,相信也是我们教学水平的一个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