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笔下的南京饮食风味(已发2018年7月6日《金陵晚报》)

标签:
南京古城吴敬梓儒林外史风味 |
|
|
吴敬梓笔下的南京饮食风味 清代作家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在他33岁时(1733年)从全椒迁居南京,到他去世止,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南京的风俗习惯十分熟悉,他写过一部55回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其中不少章节从主食到菜肴、酒水、糕点及小吃等南京饮食风味都有详尽的描述,其中仅带有南京风味的菜肴就有二十多种,如猪头肉、芦蒿炒豆腐干、盐水虾、青菜花炒肉、香肠、鸡腿、白切肉、煎鲫鱼、摊蛋、茭儿菜鲜笋汤等,许多菜肴至今仍常出现在南京人的餐桌上,读者从中可了解到老南京人的风俗和喜好。 南京人对鸭子情有独钟,“无鸭不成席”是为习俗,鸭子当属菜肴之首,且做法多样,《儒林外史》中多有提及。清人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生鬻诸市,谓之水晶鸭,举叉火炙皮红不焦,谓之烧鸭;涂酱于肤,煮使味透,谓之酱鸭;而皆不及盐水鸭之为无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至冬则盐渍日久,呼为板鸭”,外地人来南京均喜欢购买,以作馈献。市面上销售的鸭子,一般都是截除翅膀、足蹼,与肫、肝同零售,名为四件,民间还习惯把切成半只的鸭子,前半部叫作“前脯”,后半部叫“后腿”。清初,板鸭已是南京最负盛名的特产。 《儒林外史》第25回写鲍文卿与倪老爹一同到酒楼吃饭,鲍文卿让酒店堂倌先报上菜谱,堂倌一连报了“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烩、单鸡、白切肚子、生煸肉、京炒肉、炒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等一应菜肴,然而鲍文卿还是叫堂倌“先拿鸭子来吃酒,再炒肉片带饭来”。可见,鸭子是下酒的最佳食物。即使平日在家请客,也必须有鸭。第27回,鲍廷玺要请倪廷珠到家里来吃饭,事先和太太商议,说:“少刻大哥来,我们须备酒饭候着。如今买一只板鸭和几斤肉,再买一尾鱼来,做四个菜才好。”另外逢年过节送的礼物中,也须有鸭。如第44回:端午节前,庄濯江家送来一担礼来与少卿过节,“那礼是一尾鲥鱼,两只烧鸭,一百个粽子,二斤洋糖。” 南京人常把“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等作为祝福的谐音,民间也有将鱼当做“利是”(市)之意,以喻大吉大利,好运连连。吴敬梓很熟悉南京民风民俗,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南京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 南京人爱吃鱼,得益于南京紧靠长江,还有城内的玄武湖等众多河湖,鱼产丰富。《儒林外史》第35回写道:玄武湖“是极宽阔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湖里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金陵物产风土志》印证了这描述:“渔人网得诸鱼,鱼贩受之,以转鬻于市。南市在沙湾,中市在行口,北市在北门桥,夹道布列,皆鱼盆也”,写出了当时南京城买卖鲜鱼的盛况。 鲥鱼出产自长江,如今几乎绝迹,当时虽然常见但也属珍贵鱼种,苏东坡曾用“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来赞美鲥鱼的美味。王安石也有“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竹乳”的诗句。那时如节日送的礼物中有一尾鲥鱼,是很有面子的。《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鲥鱼,是南京人当时最喜爱的鱼鲜风味之一。 丰富多样的点心茶食 如与客闲聊,常以芹芽、松子、核桃仁点茶,称作茶泡。茶社里的小吃,则大都选择品尝干丝。干丝做法,是取百叶干片缕切之,然后浸以酱汁,点以生姜,味道极为清腴。 《儒林外史》第25回,鲍文卿和倪老爹在茶馆商谈修乐器事,正好门口有人挑了一担茯苓糕来卖,鲍文卿买了半斤,于是两个人边喝茶边吃糕。第28回,杜慎卿叫取点心来,有“猪油饺饵、鸭子肉色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给众人吃。此外,小说中还写有橘饼、圆眼、莲米、黑枣、青饼、蜜橙糕、核桃酥、炒米、生姜、瓜子等众多茶食,其中,城南牛首山乡间制售的一种豆腐干,有油炸的,白煮的,也是当时一种有名的小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