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席折子与粮囤
过去,在农村经常能看粮囤和草垛,一个个圆形的粮囤和草垛散落在村头,成为乡村一道别样的风景。草垛,一般堆于谷场旁的空地上,过去,生产队田地里收割的稻麦等农作物均运至谷场,在谷场脱粒后的麦秸秆和稻草立即会被捆扎成束,除了按户分配用作烧草各自搬运回家后,剩余的草秸就堆码成圆形的垛,再用草披覆为尖状的顶,这样的草垛尽管露天存放,却像一间草屋样能有效防止雨水的浸湿。草垛的草主要是用来喂养生产队的耕牛的,每到冬春青黄不接之际,这些草料就是耕牛的主要食物。
以前,生产队均需向国家缴纳公粮,收割脱粒后的粮食,在留足缴纳的公粮之外,剩下的才能按劳力和人口分配给村民。这些公粮经翻晒干透后,送往粮管所,那时为方便生产队上交公粮,每个公社基本都设有粮管所,一座座圆形的粮囤便是粮管所储存粮食的仓库。
公社粮管所囤积储存的粮食需建永久性的仓库,而对于每户村民家来说,每年夏秋两季分配的麦子和稻谷只有自行储存在家中。由于一次性分配的粮食较多,仅用大缸或盆桶盛放显然是不够的,而随意堆放在地上也不妥,需在家围搭一个小粮囤。
这种小粮囤简单易行,是用芦席折子围成的。当年,用江滩芦苇秸秆编织的芦席折子在乡村供销社商店都有售,这种折子成本低,所以价格也不贵,那时村民家都备有这样的芦席折子用以存粮。芦席折子是长条状,一般宽约30公分左右,长短不一,有的几米长,有的可十几米,不用时就盘成卷,不占地方。使用时,如折子不够长,可以续接加长起来用,十分方便。
如需储粮时,先将家地面扫干净,再铺一层稻草和芦席,以隔地面潮气,然后用芦席折子围成一圈,圈子大小可按储粮多少确定,这时可以往芦席圈里倒粮食,随着倾倒的粮食增多,再呈螺旋状将折子盘高,边倒边盘,小粮囤也随之不断增高,很像一个圆形的储粮桶。一般每户用芦席折子盘围高至两米左右,基本可盛下分配的粮食了,因为是盘围在家中的,所以也无需覆盖。
过去,农村民风淳朴,偷盗事件很少,农家人外出也基本不锁家门,大都把大门象征性地虚掩一下。家中储存的粮食是一年的口粮,并不很富余,得精打细算地食用,以接上新粮。用芦席折子围成的小粮囤装满粮食后,村民一般会将表面抹平,有的还会撒上点白石灰或盖上印记,这样即使有人窃取,也能发现。
在江南地区,农家的主粮是小麦和稻谷,而以稻谷为主,如需加工成面粉或大米时,可随时从囤内取出装袋,运送到镇上粮食加工厂加工。随着囤内粮食减少,可盘收芦席折子,只要能保持围住粮食的高度即可。
我们下乡插队的第一年,由国家每人每月供应38斤大米,到粮管所购买,从第二年开始,就和村民一样由生产队分配粮食了。一开始,生产队为我们准备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其中有一口小缸,用来盛米,可第二年后,我们也分配了粮食,须和村民一样在家用粮囤储存了。正好,国家为知青建造的安置房建成,我们三个同学是一户,大队在村头为我们造了三间瓦房,一人一间。住进新房后,朝东的一间作为我们三人的卧室,中间是堂屋灶间,而西面的一间平时用来置放农具和堆放柴草,有足够的空地储粮。生产队长很照顾我们知青,在仓库拿来一卷芦席折子,我们也学着用这折子在家围成了一个小粮囤,储存了一千多斤稻谷。需用稻谷加工成大米时,随时在粮囤里取稻谷,装进麻袋,借用村民家的独轮车推到镇上加工。
芦席折子粮囤随着粮食减少而降低,待粮食取完,把芦席折子盘成一卷,任意放置一边,等到夏秋收割后,又可以继续屯粮。芦席折子是千百年来农家人的智慧创造,成本很低又方便耐用,曾储存了村民们生活的希望,直到现在,许多乡村仍在使用这种芦席折子储粮呢。